语文教学情趣化研究
2009-01-29孙红珍
“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迎合迁就,这大概也得要点艺术。”[1]许多教学名师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了富有情趣的魅力课堂:于漪老师的课,如缓缓流淌的溪水,自然明澈,让人如沐春风;窦桂梅老师充沛的感情如澎湃的潮水,激荡着学生的心灵;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使人流连忘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讲究教学艺术,打造情趣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
一、善于创设情趣之境
情随境生,人的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学中或通过生活展现情境、或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或运用语言描述情境、或质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或组织活泼热烈的交往场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情真意切的氛围,产生心灵对话的欲望,使教学达到情趣共济的美好境界。
如一语文老师设计了这样一堂口语交际课,训练学生的说服技巧。他利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谏艺术导入,然后让学生观看电视剧《宽恕》的视频片断,并同时思考问题。
片断一:肖一航的妻子庄敏两次去找德高望重的商会梁会长,恳请他出席小蝌蚪走失儿童救助基金会联谊会,结果两次都失望而回。
片断二:肖一航为了帮助妻子完成心愿,也去拜见了梁会长。他的言辞深深打动了梁会长,梁同意出席联谊会。
思考题1:庄敏劝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2:肖一航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有哪些技巧值得你学习?
看完后,先讨论,后总结:庄虽然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她还是失败了,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知道梁会长拒绝的原因;二是不注重策略和技巧,所以也就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而丈夫肖却明确问题症结之所在,并注重劝说策略,所以取得成功。他别出心裁利用请教问题求见梁会长;见面后首先利用寒暄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话题中故意设置陷阱,请君入瓮;劝说时既以情动人,又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步步深入。肖自始至终都自信豁达,胸有成竹,充满了智慧。
接着布置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话题,如说服父母同意自己假期学跆拳道;说服朋友不要因某件事伤心;说服弟弟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组练习说服技巧。
王崧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这样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学生置身其中,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而是感觉到就如在现实生活场景中一样,真正实现了课我两忘的“无课”之境。
二、善于导趣、激趣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知识的获得,对未知的了解构成了人最大的精神享受。但是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学生抱怨学习太苦太乏味。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不得不归咎于一些教师。因为许多教师不注重情趣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备感厌倦。我们不可能堂堂课都上得精彩,但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教学的情趣化,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悬念导趣、竞争赛趣、故事引趣、语言激趣、问题导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点燃的时候,一个具有磁性的情趣课堂就生成了。[2]如有位语文教师借鉴电视娱乐节目的方式来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新颖有趣,颇富创意。受热播电视剧《寻秦记》的启发,这个老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采用了穿越时空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桃花源中人进行跨时空的采访:“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你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又是怎么来到这里的?”等等问题,采取了一种非常活泼的方式,借“桃花源中人”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然后时间切回到课堂,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这样的创新教学设计,点燃了学生的兴趣火花,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又如课堂提问时,学生担心答错不敢应答,一个老师这样说:“我看有些同学可能思考得也差不多了,就是拽着胡子过马路——谦虚(牵须)了,你们还年轻,不要留什么长胡子啊!”同学们笑了。老师风趣的语言,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开始尝试回答,课堂顿时有了生气。
三、善于动情传情、激情育情
(一)动情传情
先有教师的情动,才会有学生的心动,师生的互动。如果一篇文章,老师自己都没有被感动,那么也就无法在课堂上打动学生。所以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充分了解作者的用心,作品的意蕴,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和教材溶为一体,才能把这种感情渗透在教学中,学生才能受到感染、体验到这种感情。
如何才能把握文章蕴含的感情,做到情动于中?关键是熟读课文,读懂读透,达到若然己出的境界。朱子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只有反复熟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心声,讲析时才能把握好文章的内在的感情和深藏的意蕴。其次还要研读精思,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对有争议的地方,对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都要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吃透文本,为精彩的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要善于用多种方法传达文章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要善于通过朗读来传情。他朗读文章,或凝重,或高昂;或严肃,或亲切;或活泼,或平实;或悲痛,或欣喜,“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文章的情感在教师的朗读中自然流露出来,深深感染学生。要善于运用审美化、情趣化的语言去讲课,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能用优美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能用智慧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能用幽默的语言愉悦学生的身心,能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步入想象的天堂,他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磁力,强烈吸引着学生。悲的地方,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讲得学生憎恶讨厌。[3]语文教师还应注意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情、动作等传达感情。梁实秋先生回忆听梁启超讲课,说他讲课讲到紧要处时,手舞之,足蹈之,或掩面,或顿脚,或狂笑,或叹息,甚而至于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真可谓出神入化,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学习成为艺术的享受。
(二)激情育情
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情感的脉搏,根据具体的教材特点,在作品中寻找、检索、提取与学生情感相对应、相近似甚至共通的情感信息,通过鉴赏品味、想象、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比如学习《兰亭集序》,展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手书,学生在欣赏其精湛的书法艺术的同时对文章心向往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感受作者兴尽悲来的万千感慨,体验作者尽情尽兴讴歌的生之欢快,领悟文章阐发的人生哲思,以至于与文章水乳交融,与作者同乐同悲。教学《哈姆雷特》《窦娥冤》等文章时,组织学生进行真情表演,在表演中真切体会人物复杂的情感,领悟文本所展示的精神世界,使自己情操得到陶冶。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学会借助于多媒体等来激情、育情,增强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可借助于一些视频等材料,促进教学高潮的形成。在学生们被斑羚的壮举深深震撼的时候,插播汶川大地震中一位伟大母亲的视频材料,并同时呈示如下文字:“……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4]看到这里,学生们都落泪了。如果说动物世界斑羚飞渡的悲壮一幕让学生们感到惊心动魄的话,那么现实人类生活中母亲以死庇护孩子的场景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爱的崇高、伟大。这种爱让他们肃然起敬,震撼着他们的心灵。继之布置如下写作练习(二选一):1.请你发挥想象,代获得新生的年轻斑羚给死去的老斑羚写封信。2.请你给地震中伟大的母亲写封信(身份自拟)。这时学生的情感之帆已被高高扬起,他们将压抑不住的感情挥洒在文字中,写作不再是沉重负担,而是成为意兴盎然的生命活动。这也使得他们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欣赏、感动上,而是想象得更多,思考得更深入,直面自己的人生,感情得到升华。
在实施情趣教学时,语文教师还要注意把握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总之,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不断追求并探索语文教学的情趣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散发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王伯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闫芳.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J].文学教育(上),2007,(02).
[4]华丽的腐朽.地震中伟大的母亲[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6de5901009gu0.html.2008-05-18.
(孙红珍 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27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