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原则

2009-01-29高叶莲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课文

席勒说:“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进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样的诱导、启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指美育的诸因素潜移默化地渗入语文教学的诸环节之中。语文课是具有浓郁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新、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学生得到由外而内的美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到熏陶,以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初步具备创造美的能力,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恰当运用美育原则,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渗透呢?具体说来,有四条基本原则:

一、以情激情,激发美

以情感人,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色。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那里蕴藏着无数优美动人、崇高伟大的深情。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介人,要能把教材中的“文中情”,转化为学生的“心中情”。应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诱发情感,具体可采用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1]通过教师入情、动情的朗读,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意美、形象美、语言美,以此感染学生,为进一步激发情感,打下铺垫。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幻想逃避现实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但当作者月色下漫步到寂静的荷塘,心情得以暂时超脱。“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是作者心情由“颇不宁静”(苦闷)向“受用”(喜悦)的过渡,教师可通过美读,初步向学生传达这一信息:“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宜用慢且重音朗读,体现读者的无奈和苦闷的心情,“都可不理”“受用”紧皱眉头轻展,采用轻快的语调,表现作者暂得宽余的喜悦。两种语速两种表情,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情感的微妙变化,从而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其次,激发情感。美读为融入作者的感情创设了条件,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满含激情的讲解,利用语言,字字句句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以情激情,这样的语文课,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素质与情操,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才能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荷塘月色》采用的是双线结构:一方面作者以游踪为纬线,另一方面又以欣赏荷塘月色心情前后变化为经线构思全文,使得经纬分明,层次井然。教师在把握两者的同时,更应强调后者:作者为什么在幽僻、寂静的荷塘不感寂寞?作者羡慕“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惦念江南采莲习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对“情”的设问来明确编写教案、讲解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主题,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带领学生在美的情感世界中徜徉,用情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审鉴作品的能力。又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讲解过程中,宜把作者“悲”(对烈士的沉痛哀悼)和“愤”(对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愤怒控诉)两种思想感情融入作者所创设的回肠荡气的悲壮美感的世界里,去探索、去发现课文中美的精华,去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素养,最后触发共鸣。教师还可通过现代化语文教学手段,如录音机、幻灯机等,创设与课文相适应的情境,使作品中美好、崇高的情感在学生脑海中“立体化”,“活起来”,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以活制教,体验美

语文教学程序的选择有赖于两个“序”:一是教材内容知识程序,一是学生接受知识程序,教师要把这两个“序”巧妙统一、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教学程序,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设计要活,根据每一篇课文体裁、题材、内容、特点、难点、长短不同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这一“活”主要体现在:(一)教学方法要活。不同体载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记叙文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情意性,最好用情境教学法;说明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最好用图表、图片、实地(物)观察等直观教学法;议论文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需用归纳法、演绎法等。其中又可穿插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二)教学过程要活。教师课堂讲解不能用同一顺序进行,即时代背景、作家介绍、分段串讲、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否则学生厌烦,乃至产生逆反心理。上述项目是理解一篇课文必不可少的,但不宜用力均匀,面面俱到,教师在认真研究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分清主次,然后有选择、有侧重地讲述。就拿交代时代背景来看,教师应视课文与时代背景结合是否紧密,学生阅读是否会发生困难等具体情况决定讲或不讲,多讲还是少讲。如第三册语文中的《古代诗四首》和《现代诗四首》在交待背景上就完全不同,现代诗社会背景丰富,要详细交待,再如《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也应详讲时代背景与作者思想感情。(三)课堂气氛要活。教学永远是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结合的,更应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多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搞活课堂气氛,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做到这一点呢?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在正式讲课之前,让学生选用课堂十到十五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在把握文章梗概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回答老师预先根据教学目的、难点、重点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必要时,教师再做适当的点拨、明确,或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提问、讨论等形式。这样,可避免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弊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让学生扮演多重角色。学生不是一味的听者、接收者,他们更应该是个思想家、朗诵表演者、辩论家。教师一方面妥善地驾驭时间,科学地分配课内四十分钟,将读、思、议、练合理整合;另一方面控制教学节奏,教学内容难易相间,组织一个有起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大脑皮质产生兴奋,处于一个反应敏捷、求知欲旺盛的状态,这样,学生时时处于吸取知识,欣赏文学作品之中,能更多地体验映射于作品中的方方面面的美质。

三、寓教于乐,培养美

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到“好”再到“乐”是一个递进过程,连接“知”到“好”的桥梁是趣——兴趣,由“好”到“乐”的桥梁是得——有所得,所以,要能寓教于乐,我们需做好两点:(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得有味。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能使学生把学习化作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感到兴奋和激动,是提高教育效果的一个窍门。语文教材中不乏富有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艺术美等美质的作品,教师以讲解、赏析这些美为起点、开发利用这些情趣、理趣,就可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哲理的启迪、美质的灌输,开拓其胸襟,增长其智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反对将语文课讲成纯知识性的工具课的教学观点,一味要求学生掌握大量语法、修辞等知识,实质上是从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引导学生学有所得,有“得”才能促进、深化有“趣”,进而上升到“乐”。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字词句,进入课文境界的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跳出这一境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其中的内涵,在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善于鉴别、分析与评判,将这一所“得”,应用于更广泛的阅读空间,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并能有机地把作品中的各种人物观点、态度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从而在生活中真正培养起自己审美的能力。

四、滋润渗透,创造美

语文学科的美育渗透,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才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在情感熏染、以活制教、寓教于乐中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美读法,教师在范读后,学生也从中摸索到规律:表现热烈、紧张、欢快、惊恐心情,要快读;表现悲痛、沉闷、缅怀的心情和发人深省的警句,要慢读;一般记叙、说明、议论,用中速朗读。能自觉调整语速,表现作者的心情变化,有利于学生自行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中,与作者同呼吸、共悲喜,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又如语文教学,教师通过美的途径、美的手段、美的方法,使学生感知、欣赏美,又能将此转为自身的听、说、读、写的方法与技能技巧,从而培养了创造美的才能。

在这四条语文学科美育渗透原则中,以情激情,渲染美的原则是美育教学的主线,与以活制教体验美的原则是美育教学的生命,寓教于乐培养美原则是美育教学的核心,滋润渗透创造美原则是美育教学目标,四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最后引用于漪老师的话作为结束语:“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感情,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领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味盎然,获得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张定远.教育思想精粹[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高叶莲 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516023)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背课文的小偷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