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009-01-29郭秀凤
国家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以后,人们狭义地理解为它就是一个响亮的课题。其实,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锻炼其研究能力,除听、说和写作训练课以外,所有的阅读训练课都可为课堂研究性学习方式。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也就是“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而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共同发展。通过这种交流,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与美妙,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学习的向心自持力,决定了一个学生的阅读状态。较之普通高中,职业中专学生因为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应有的学习氛围,更由于缺乏向心自持力,面对一大篇阅读材料,往往缺乏足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这就影响了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然而在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不必为传统的应试教育所限制,这就为研究性阅读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在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研究性阅读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含义。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是研究性阅读的开始,实际上是明确了研究探讨的对象。
发现问题是研究性阅读的关键。研究性阅读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学习才有研究的对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似乎很少,学生是不是没有问题呢?提不出问题其实就是问题很多。学生慢慢地丧失了发现问题的本能,慢慢地变成了洗耳恭听的听众,不再是研究问题的参予者。教师成了问题的设计者,整堂课自始至终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一篇课文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整堂课成了“满堂问”,教师和学生成了问答式的对垒,从而剥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权利,慢慢地学生变成了思考问题的机器,而不是创造问题的机器,因此,研究性阅读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问,由学生阅读、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研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基础版职高语文第二册)一课时,开始教师先展示一幅托尔斯泰墓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1928年俄国的一次旅行”的相关情况,为下面提出相关研究问题作铺垫。随后引出问题:(1)图片中的托尔斯泰墓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课文中描写的托尔斯泰墓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3)如何理解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4)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审美观?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前两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课文,后两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教学要逐渐过渡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阶段。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教学《项链》(基础版职高语文第一册)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提出问题:(1)紧扣小说中人物提问;(2)紧扣情节提问;(3)紧扣小说主题提问;(4)紧扣文章写作思路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被同情的对象还是被讽刺的对象?主人公为了一条价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值得吗?小说的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为什么不写主人公知道真相以后的情形就结尾了?有了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这就会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研究。这使学生不仅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了了解和体会。
二、在阅读中研究问题,拓展视野
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再向外延伸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外延伸,对于教师来说,还有一个教材的处理问题,一篇课文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好教材。如果大而全地泛泛而淡,只触及一下皮毛,不如深入地探讨一两个问题,如对《琵琶行》(基础版职高语文第二册)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来说,可围绕两个方面来研究学习,其一是诗歌的音乐美,其二是诗歌的情感美。要深入透彻地研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可搜集材料作比较性阅读。白居易对琵琶乐声的描写还有很多诗歌,如《五弦》中有“大声粗如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五弦弹》中有“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五弦》和《五弦弹》中的对音乐的描写当然是成功的,但通过横向的对比阅读,我们会明显地感到它们给我们的“乐感”是不如《琵琶行》的。因为《五弦》《五弦弹》等诗是对纯艺术的描写,而《琵琶行》却融入了浓浓的“情”,这是《五弦》《五弦弹》等诗无法与《琵琶行》相媲美的原因,这也是《琵琶行》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通过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探讨普遍规律,以拓展视野。
三、在学习中互相渗透,培养能力
语文也可与其它学科进行相互渗透学习,因为学生每天学习多门学科,各门学科的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比较熟悉,打通学科门户,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根据学习心理学的规律,学习者所学得的知识间的联系越丰富、越密切,所学得的知识就越牢固,并且拥有更多的提取线索,因此更于提取;学习者如果能更清晰地看到学习的各领域知识之间的一致性、相关性,也更有利于学习的迁移。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解决实际困难,而在于引起兴趣,激发思维,学会提问和发现;不在于得出多么有价值的结论,而在于熟悉研究过程,学会研究方法;不在于创造使用价值,而在于研究意识的培养;也不在于解决语文领域的某个难题,而在于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两三年的职专语文课,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语文问题。所以职专语文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了解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上。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从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吸取营养,从而使他具备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研究是综合性的学习,是在其他学习方法基础上的提高,是观念的养成。但不能绝对化,“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的学习。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角度很多,可因人而异,发挥自己的特长,重要的是应清醒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做大课题,还应该从日常学习中的点滴切入,只要有这种意识,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训练教学,就会有机地融入研究性学习。
(郭秀凤 河北省昌黎卫生职业中专06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