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建构
2009-01-29董入任
董入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总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否则,即使学生提出的观点是有价值的,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下课以后我们再谈”“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等话语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决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笔者认为,数学课堂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生成性过程与预设性过程的矛
盾,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没有预设的生成多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只有课前的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因此,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不断地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出准确、恰当的预设。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已经有部分学生知道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针对这一事实,我设计了两种教学预案:对未知计算公式的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对已知计算公式的学生,引导他们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由于每个学生的视角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在推导、验证公式时又出现了多样性,有的学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的转化成三角形、梯形……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设计要“粗”“精”搭配,富有弹性。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如果预设的空间过窄,答案唯一,生成必将太少;反之,如果预设空间过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必将太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到“粗”“精”搭配,以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和生成性。所谓“粗”就是弹性设计,它不是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一部没有划上句号的手稿,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之中,其最大特点是以学定教。当然“粗”并不是无原则的粗,有时更需要在“粗”上下工夫,如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地做到真实有效,尽可能地贴近儿童最近发展区,在关键性的提问上要尽可能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有这么一个精心设问:“学习了百分数,你还有什么新想法吗?”这时有学生提问: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呢?正因为有了这一精心设问,学生在创造千分数时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造出十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二、 适时调整,促进生成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并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老奶奶到今天只过了19个生日,这是为什么?”本想以此导入新课。但学生反馈时,不仅说出了这位老奶奶是2月29日出生的,还知道一年有365或366天;年分两种,一种是平年,一种是闰年……显然预设的教学程序已无法匹配学生现有数学现实,于是,我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了调整。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互动交流,重点讲解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然后请他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一张年历卡。这个案例,由于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不但实现了比预想设计更好的教学目标,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 善于引燃,创造生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老师讲解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一系列表现作出及时反应,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遇到与众不同的声音,遇到错误的认知……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予以放大、引燃,使其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化简比》后,出示2/7:2/9,要求学生化简比,有一个学生板演2/7:2/9=7∶9。“错了!”“反过来了!”教室内顿时出现了反对声。面对这一错误,教师并没有马上让其他学生说出正确的结果,而是先让那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学生猜测、举例、验证,最后达成共识:凡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比,它们的整数比就是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得出的结果,只要再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计算后就能得到最简比。正由于这位教师独具匠心的处理,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错误变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辨错、改错中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一种人文之美。(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