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活教育搬进校园
2009-01-29韦春艳
韦春艳
南宁市埌东小学是政府指定农民工子女接收点,学生家长大部分是原郊区的农民,还有部分是来南宁务工的农民,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动手做”是他们的优势。针对这一现状,埌东小学从自身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依托本土,确定了以家政教育为突破口的办学思路,于2004年3月在南宁市率先开设了一门生活化的课程——家政课,作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教育之路。
一、 多举措确保顺利实施
家政课开课之初,执教教师们都是“摸石头过河”,他们以外省的家政教育理论为基础,自编教材,课后结合相关理论与教学效果,并不时地进行教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对教材进行修改,调整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重点,一点一点改进和完善这一校本课程。
为把这门课落实到位,埌东小学做了一系列保障工作。
保障时间和内容。学校统筹安排课程,保证每班每周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开展家政教育。由学校统一制订每个月的家政教育主题,各年级根据主题,参照学校制订的家政教育内容自行安排活动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月的教育主题又可以相互渗透,交错进行。
保障经费和师资。为保证家政活动顺利开展,学校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家政设备的添置,设施的更新;在配备师资方面也颇费了一份心思,学校聘请每位班主任为兼职家政教师,聘请课任教师中的能者为师。另外,还想方设法从社会上聘请民间艺人、社区家政服务志愿者及家长能手充实到家政教育师资队伍中来。
保障工具和原材料。家政活动中的手工制作等需要工具和原材料,为保证活动不陷入无米可炊的困境,学校购买了烹饪、金工、木工、缝纫、编织所需的工具,提供一部分原材料,充分利用家中废旧物品,如挂历纸、各类纸盒、布头等用于手工制作。
二、 丰富学校教学资源
家政课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家庭礼仪”“家庭社交”“家居生活”“家务劳动”“家庭美食”“家庭美化”等,在教学中,学校重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和家政生活的体验,提高家政素养,教学方式则着眼于日常生活,将生活搬进课堂,又把课堂移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积极参与、发挥能动性的环境。
十字壮绣属家庭美化范畴,是埌东小学家政课的一个主打科目。在小十字方格的浅色硬布上,利用其经纬交织的网纹,将不同颜色的线以对角线交叉绣在网纹上,便能绣出手机链、钥匙扣、沙发垫、台布等各式各样、生动传神的图案,由于简单易学,并且易展示成果,学生们非常乐学。为了上好这门课,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通过报刊、网络收集资料,查找有关十字壮绣的历史、发展过程、刺绣工艺手法等。其次指导学生进行电脑设计壮绣图案,鼓励学生采用壮锦的“大红、大绿、大黄、大蓝”几个色调,结合自己的感受大胆设计。最后教给学生刺绣方法并进行作品展示。通过动手尝试,学生们在初步掌握了刺绣的基本技能,对壮乡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埌东小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十字壮绣到剪纸、做绣球、包粽子、编中国结等,帮助学生在家政课堂上了解壮族文化,感受壮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家政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使埌东小学的课堂变得鲜活而有特色。
三、 提升学校师生和家长的综合素质
以前下课后,学生喜欢追追打打,经常出现一些碰伤现象。现在的课间,追逐打闹的现象少了,在走廊、过道、榕树下,三五成群的学生在交流十字壮绣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师通过教学家政、研究家政课题,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变“策划”为“参谋”,变“指挥”为“服务”,变“挑剔”为“赞赏”,把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适度指导,教师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牵制学生,而是为学生快乐成长服务,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场所,成了师生合作探究的场所。
家政教育不仅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质,还带动了家长与学生一起成长。家庭是一切家政活动的落脚点,为此,学校请家长合力教育,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家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聘请有特长的家长义务当家政教师,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家政比赛、作品展示活动。
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把家政教育理念贯穿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打造和谐校园。走进教学楼,楼道墙上挂的壮绣作品、各班班牌、各办公室牌、各处室牌……都是老师、学生、家长亲手绣制的、纯手工的家政作品。
家政景苑、点点绣坊、毛毛豆屋、家政宣传牌、班级特色文化展示栏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化形式,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外在表现之一,它们充分体现了和谐美以及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力量,把外化和沉淀在环境中的和谐内化、升华为个人和谐的意识以及师师、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相处的状态,从而实现校园的整体和谐。(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