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破解
2009-01-29曹国斌
曹国斌
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中小企业尤其是内陆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增大,企业效益下滑,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
1、信贷“垒大户”形成挤出效应,贷款满足率偏低。2009年上半年,欠发达的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所占比重偏高。贷款集中度过高,对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小企业形成挤出效应,影响了其贷款的获得。据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虽然同比有所提高,但相对创纪录的信贷增量来说,满足率显然偏低。
2、抵押担保门槛仍然较高,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一方面,银行一般只接受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作为贷款抵押。由于多数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都较高,大部分财产已抵押,有的厂房设备甚至是租赁,导致贷款抵押物不足,无法符合银行的硬性规定。另一方面,为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银监会取消了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的资本金起点限制,但在执行过程中,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把对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从1亿元降至5000万元,且只愿意按5—10倍放大倍数的下限进行担保,担保门槛难以跨越。信用担保公司囿于实力不济,均难以逾越最低资本金的鸿沟,无法与银行开展担保合作,担保资金的乘数效应难以充分发挥。目前担保公司的业务运作主要靠委托贷款、资金拆借来维持,没有发挥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杠杆”作用。
3、贷款手续繁杂、周期长,抑制了不少企业需求。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受权限制约,大部分贷款都要省行审批。企业借一笔数额不大的资金至少也要手续多、流程复杂,少则一周,多则一月甚至数月。
4、融资成本偏高,中小企业普遍不堪重负。一是贷款利息较高。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一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适当上浮10-30%执行,同时不少银行还要求企业存单质押,提高了企业综合融资费率。二是担保费用高。如果企业申请担保贷款,加上担保机构平均2-3个百分点的担保费率,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就更高。如某机电有限公司是一家军工企业,2009年一季度已签订的国内装备合同金额达6000万元,已有意向的军品外贸合同1亿元,但苦于资金短缺而不敢贸然签订军品外贸合同。年初该公司向某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由于军工企业资产不属于抵押范畴,公司又专程向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汇报,答复是必须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并提供反担保及5%-10%的保证金,担保费用率为担保额的3%,远远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担保费用高的现状导致担保贷款业务陷入了“担保难、难担保”的怪圈。三是评估成本高。中小企业在办理资产抵押贷款手续时,往往要对抵押物进行评估、登记,不仅手续繁琐,而且费用较高。企业普遍反映土地、房产评估费用较贵。
5、地方性中小银行数量少,难以满足大量企业需求。目前欠发达地区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受区域限制只能在当地开展业务,这些机构无论是人员、网点、设备还是在资本金上,都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由于地方性中小银行数量有限,自身扩充资本金的发展问题没有解决,以及整体实力、知名度、业务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约束,使得在市场竞争处于弱势地位,不能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内在原因:中小企业自身缺陷与先天不足。一是符合商业银行评级授信条件的企业少。尽管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较多,但符合商业银行授信条件的相对偏小,能获得授信的较少。同时,这些小型企业普遍存在抵押不足、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等缺陷,在申请贷款时,银行不得不考虑这些缺陷存在的显性或隐性的风险因素。二是企业主道德风险。中小企业具有资金少、实力弱、技术薄弱、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特点,加上缺乏担保抵押的财产和市场恶性竞争,难以保证经营可持续性。有的企业财务报表不实,通常是上报主管部门一套,税务部门一套,银行的又是一套。有的一个家庭开办好几个法人企业,多头开设账户,多头贷款。三是企业管理决策水平低。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小生产的局限,缺乏系统科学的经济技术信息、行业分析和市场预测,传统的“工厂式”管理体制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凭感觉、凭经验做决策,缺乏现代企业与市场衔接的现代管理思维方式。四是企业管理方式落后。目前永州市中小企业是以私营性质为主体,而大多数私营中小企业基本上是借助家族力量共同创业,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经营的,加之中小企业规模小、起点低,企业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做大做强困难。五是企业技术含量偏低。目前,永州市中小企业普遍以劳动密集型为典型特征,技术水平不高,特色拳头产品偏少;普遍以相对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替代短缺的技术和资本,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并以此来维持微弱的加工制造收入和狭窄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导致部分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不长。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不足4年。六是产业层次、产业链条缺乏竞争优势。大多集中在加工工业和资源性行业,其产品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产品缺乏特色、附加值低,利润空间狭小。七是企业人才资源匮乏,中小企业主文化程度一般较低,真正懂技术、懂管理、懂财务的人员更少。
2、直接原因: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僵化。一是部分优质中小企业被信贷制度“错杀”。中小企业贷款的依据主要有《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各商业银行的操作规定等30多项,如借款人应有明确的股权关系和公司治理结构、应提供近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等等。一般情况下,30多个信贷要素,中小企业有大半不符合,但这些又是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的基本条件,直接把小企业挡在了门外。二是信贷营销理念滞后。“做长不做短”,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只重视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忽视企业临时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做大不做小”,只注重大项目、大企业的信贷需求,不重视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扶强不扶弱”,只注重目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信贷需求,忽视目前有市场前景、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责人不责己”,过于强调信用环境不好等外部性因素,风险偏好高,对支持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较弱。三是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能力不足。由于中小企业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往往时间紧、次数多、额度小、风险高,贷款的周转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四是信贷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过于严厉。各家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和贷款责任终身制,对出现风险的责任人惩罚严厉。总体上约束有余,激励不足,绩效考核机制缺乏灵活性,影响了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健全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1、加快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一是大型商业银行应当适时转变多年来“抓大放小”的信贷营销理念,充分认识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在逐级设立中小企业服务部门的基础上,重点健全和创新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决策机制和工作流程,并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发展关系型借贷融资。二是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放开的市场环境,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实行差别利率,找准收益覆盖风险的利率平衡点。三是健全和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抵押担保产品和服务机制。即使是固定资产少,抵押担保难落实的中小企业,也能从中发掘出有市场、有潜力的优质客户,例如借鉴全国各地开办的保全仓库业务贷款、出口退税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等。重要的是怎样实现银企双赢这一实质,而不是照搬信贷规定教条的形式,拘于固有的条条框框而不作为。四是改进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适当考虑中小企业的高风险因素,给予相对其他贷款弹性更大的不良贷款追责比率,提高信贷人员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