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背后的经济“峰聚效应”
2009-01-29肖海骏周扬刘超贤
肖海骏 周 扬 刘超贤
摘要:世博会素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奥运会”之称,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人类文明的又一次精彩展现。本文以北京奥运会为参考蓝本,对奥运会与世博会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运用数理统计、模型分析等方法探求二者的内在共性,从而浅谈国际盛会背后的经济驱动价值。
关键词: 世博会;奥运会;经济发展;峰聚效应
在2008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后,2010世博会又将在上海隆重举行,新的国际盛会能否驱动国民经济潜在增长,值得我们深入探求与思考。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研究发现,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经历扩张与衰退的相互交替,使经济总量螺旋式增长。而一个经济实体在既定持续增长周期之内,其发展受市场、资源、资金、技术、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欲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有一个具有实际推动力的外生变量介入,使经济增长曲线斜率的绝对值递增。
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某种因素的作用使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收入增加。消费也将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并导致有效需求增加,从而最终使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后,通过加速数的作用,投资额再次增加。循环往复,社会进入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此时为国民收入增加时期。由于社会资源有限,在经济达到峰值时,收入不再增长,投资减少,导致下期的收入下降,在加速数的作用下,投资进一步减少,收入下降,国民收入进入衰退时期。衰退到谷底后,因设施折旧,需要更新,故重置投资增加后,国民收入进入新一轮乘数-加速数循环。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无疑是在经济曲线“峰值”到来之前,尤其是在有强大的外生变量介入的情况下,需充分把握机会,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世博会无疑将和奥运会一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外生变量,通过“乘数”作用,介入原有的经济增长趋势。然而,两会对于经济的影响也并非完全相同。
一.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投资方向的比较
(1)主体投资
奥运会投资方向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从投入角度看,08年北京奥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奥运会的直接投资额为397亿元,包括会前和会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0亿元(其中新建和改扩建比赛场馆、训练场馆和残奥会设施改造投资127亿元,奥林匹克大厦、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奥运村、记者村总投资153亿元),会中运营投资115亿元以及会后设施维护投资2亿元,这笔支出可以看作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然而,世博会作为展示世界尖端科技和各国文化的盛会,目标是为各国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因此,资金将主要流向场馆建设,而非主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2)商家投资
奥运会的主体资金大多数流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场馆建设,从而完善了投资环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家的投资成本,则商家的实际性投资大幅度增加,主要流向城市整体配套设施建设。而世博会主体资金不仅流向中国展区,而且流向各国参展单位。因此,184天的世博会必将吸引国内外商家投资于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的发展将达到一个新的峰值。从这个角度看,世博会将和奥运会一样将吸引大量商家的投资,但其投资侧重点却略有不同。
二.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经济推动效应的比较
(1)投资效应
奥运会和世博会作为新的外生变量介入当地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资金将被注入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从而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为了成功举办奥运会,我国投巨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通讯系统建设,扩建机场、建设高速公路。仅北京市用于奥运会的投资就达2800亿元,其中64%致力于基础建设,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投资机会明显增多,据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测算,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有着可靠的后期收益。而上海用于世博会园区建设的直接投资将达到250亿,由此带动的对相关辅助建设行业的投资数额也将十分可观。
(2)旅游效应
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开展期间,旅游将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统计数据显示,奥运会带来的旅游收入约为1700亿人民币。据此,世博会的会展经济也将为旅游业带来新的春天,下面我们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预测上海的入境旅游收入,从而得到由世博会带来的当地预期旅游价值。
入境旅游收入直接同入境游客人数相关,据以上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对2010年上海入境旅游收入进行预测,计算结果显示2010年上海入境旅游直接收入将达66246亿美元。世博会规模堪比奥运,主要区别在于它更重实体、重科技、重经济,且拥有诸多潜在效应,因此,6624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将有力推动上海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经测算,上海的旅游消费收入将从2007年的1900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27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从目前的715%提升到823%。因此,巨大的客流量将成为世博会展期的最大商机,也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总体经济效益的大幅增长。
(3) 科技效应
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促使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北京市在奥运期间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口号,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
世博会既是每个时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聚,也是东道主国家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成就和发展前景的好机会。有史以来世博会的主要功能之一便在于通过展示和推广新产品、新工艺,从而实现对先进科技成果的传播。从第一届世博会开始,科技在每一届世博会上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展示了700多项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新成果,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将在建设、能源、环境、运营、展示、安全6个领域展现科技的魅力。整个展会将充满科技氛围,世博会上的人行道将使用生态透水道路系统,该系统雨天可以吸收路面雨水,热天可以“排汗”,缓解城市积水问题和热岛效应;世博园区也将在照明技术上做足功夫:“会唱歌的地板”,“能踩出涟漪的水面”,“能显现出繁茂植物的路面”……在各种新技术的运作下,游客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花样百出”的光影世界,而且能够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因此,世博会被比作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发展的催化剂。相信上海世博会将掀起一轮新的技术产业革命。
三.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投资风险的比较
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作为不可多得的投资机遇当然也存在着风险。投资风险的大小与投资额密切相关。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角度看,国际盛会的经济影响反映在一种对需求的冲击,即引发对基础设施投资、旅游业、国际贸易等需求的变化,并通过直接效应和乘数效应影响主办地的产出、收入和就业水平。但这种国际盛会的经济冲击效应是短暂的,尤其是在盛会举行期间集中爆发,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而后其效应价值会逐渐减弱。因此,能否在有限的经济增长周期内合理规避风险,从而回笼资本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便成为了能否实现国际盛会经济驱动价值的关键因素。
左图表示乘数效应,在图中,c+i代表原来的总支出线,c+i'代表新的总支出线,i'=i+△i,原来的均衡收入为y,新的均衡收入为y',△y=y'-y,△y=k△i,k为投资乘数。可见,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增加,投资减少也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减少。由此,世博会的投资会在短期内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
注: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第一、巨额固定资产投资的冲击效应。
奥运会和世博会作为国际盛会,大量的投资流入基础设施建设中,而奥运场馆和世博园区作为非经营性公共产品,不可能带来短期的巨额经济效益,此种情况必然会对投资造成一定的风险。其次,场馆、园区、城市的建设任务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在奥运会和世博会的项目建设招标过程中,如果本土企业不能占据优势地位,市场将有可能被国外企业抢占,从而降低了投资建设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第二、不容忽视的“相悖效应”。
举办国际盛会如同一场博弈,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好投资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往往就会出现“相悖效应”。举办上海世博会是否会出现类似的“相悖效应”将成为其初始投资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第三、泡沫经济的威胁。
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刺激了消费。同时也可能导致两地出现经济过热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飞速上涨的房价易引发当地的地产价格泡沫,并最终引发泡沫经济。以日本房地产市场为例,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因经济过热,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近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后日本地价暴跌,泡沫破灭。因此,国际盛会主办地在扩大需求的同时,应适当控制经济增速,消除隐患以求平稳发展,从而使国际盛会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小结“峰聚效应”
奥运会和世博会等国际盛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外生变量,必将推动两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有限的经济增长周期内,能否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可持续化,延缓衰退期的到来,突破短暂的“峰聚效应”,其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有效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影响,并将其“负面效应”控制为最小,从而实现会展经济的相关化与规模化。
参考文献:
(1)杨帆.《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收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1/7/17
(2)沈望舒.首都文化与首都文化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04,(3)
(3)顾佳、李伟平.《港报称申办世博会将为上海带来“掘金”良机》,中国新闻网2002/12/2
(4)王皓波, 陈迅.《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要收入分析与预测》 《上海管理科学》2005/01
(5)郑时龄.《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与上海》《时代建筑》2002/03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