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冗余”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09-01-29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冗余扩展信息传递

柯 芳

摘 要:语文课堂里的适度“冗余”,既可以避免学生在接受学科重要信息时被各种因素干扰,确保重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生动形象,也能保证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足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冗余”理论的运用是很有价值的。运用“冗余”理论应如何使“冗余”信息控制在最合理的限度内,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冗余”理论;扩展;信息传递;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2-0021-02

1971年,科学家Frank Smith首次提出了“冗余”(redundancy)理论,他认为,阅读时信息来源有四个:视觉、听觉、句法和语义。这四个信息来源往往是重复的,如果阅读者能充分利用其它三个信息来源,就可减少对视觉信息的需求。他还进一步指出,语言的各层次都存在冗余现象(字母间、单词间、句子间和语篇间),因此,读者如果能利用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来源,就可以减少对阅读篇章所需信息的需求。可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冗余”理论的具体运用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在语文课堂里,除了教师的说明性、提示性、解释性、修饰性的语言属“冗余”信息外,语文教学中的“冗余”信息还指除了文本文字之外,所有与文本相关的诸如创作背景、文辞典故、作者生平等信息。如何使信息的“冗余”部分控制在最合理的限度内,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冗余”理论的实践要求之一。笔者在实践之余总结了以下几个途径和方法。

一、在文本历史背景上的“冗余”扩展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发。”许多文学作品都折射着创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凝聚着创作者一生的境遇,体现创作者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的浓烈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探究作品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文意,体会感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回忆了伯父鲁迅生前的几件事,其中,对第二件事“和伯父谈论鼻子”,伯父对自己的鼻子“又扁又平”解释为“四周围黑洞洞的,走路不小心给撞扁了。”“我”听了,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怪不得把鼻子撞扁了。学到这,对学生来说,其实也是一知半解。因为,鲁迅生前的年代已远离了他们,要真正理解“鼻子碰壁碰扁了”的内涵,需给学生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时代,晚清政府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内忧外患,屡屡受到俄国、日本等列强的欺凌,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而当时的中国,广大农民和普通百姓依旧麻木,缺乏进取意识、危机意识,因循守旧,迂腐不堪,在传统礼教的熏陶下日渐堕落。整个民族没有觉醒,危机四伏!许多仁人志士都在寻找光明,鲁迅先生当然也不例外。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鲁迅先生敢于斗争,遭到黑暗势力的迫害,但鲁迅先生不怕迫害,他是幽默地把“迫害”说成是在“碰壁”。到这,学生自然地深入领会了文中这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在文本文辞典籍上的“冗余”扩展

小学生读不懂诗歌的原因,除了不熟悉古诗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对古诗中出现的一些典故感到“无能为力”。古诗中的典故,可以高度浓缩古诗的内涵,增添古诗的韵味,但它给今人鉴赏古诗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了解古诗文中的一些典故,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透析古代诗人的情感,鉴赏古代诗歌韵味有极大的帮助。如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果仅仅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劝您再喝完一杯酒,向西出了阳关,再也没有老朋友了。那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关键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在这首诗里,诗人选取 “杨柳”这一事物,自然有意关联送别。它通常总是和离愁别绪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落魄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洗涤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土,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由此看来,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并不是黯然落魄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有希望的情调。总之,学习这首诗,教师可以在字面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润色,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明了。

三、在文本作者信息上的“冗余”扩展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以我手写我心”的产物,因此要吃透作品就要了解作者的“心”。对作者信息的扩展上,主要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风格。

如学习人教版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一文,为更好地感悟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就可向学生拓展季羡林生平:从苦涩的童年,到济南求学,到负笈清华,再到德国留学十年……只有了解季羡林先生的这些经历,才能真切地体会季老先生的这份情怀。

再比如朱自清,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二是以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的散文。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选入了朱自清的《匆匆》,我们在对《匆匆》精读细品时,可以对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在文本相关文章上的“冗余”扩展

语文课堂只读入选语文课本的课文,只让学生分析词义、句义、段义、中心等,不仅难以使他们有真正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总是反复同样的训练,进行同样程序的学习,会减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所阅读的课文,比较阅读包括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不同作家相同题材的作品在内的文章。让学生在理解“这一篇”的同时,涉猎课外更多的内容,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到更广泛的天地里去进一步接受文化的熏陶,增加文化底蕴。这一点既与教学内容有关,又与教学策略有关。现在,每册人教版新课标课本都配有同步阅读课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文本的同时,可适当地延伸同步阅读课本中的文本。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这一组课文后,可让学生转入同步阅读教材,阅读高尔基的《早晨》,茅盾的《黄昏》、吕游的《黄果树瀑布》等,以此冗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五、在学生自我认识上的“冗余”扩展

阅读教学应以人的发展为本。文本的意义应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主阅读。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学习人教版第12册课文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也能深入浅出,“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结合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来理解,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由此,学生自然认识到人的“不确定”,只有经得起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冗余”扩展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应用,能丰富语文学习的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兴趣,这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构建和储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语文教学如果仅仅是依靠教科书、参考资料,它的内容就非常有限。多媒体教育技术体现了强劲的网络优势,能够搜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包括音乐、美术、地理、史政等,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人文大课堂”。信息量加大了,信息和知识紧密结合了,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语文素养都有极大的好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当“冗余”,有利于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语文课堂里的适度“冗余”,既可以避免学生在接受学科重要信息时被各种因素干扰,确保重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生动形象,也能保证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足够的熏陶和感染。当然,“冗余”并不代表简单重复,“冗余”信息传递时必须条理化,确定每个知识点的“冗余”方式,不能上课讲到哪里,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信口开河,大话连篇。“冗余”信息也可鼓励学生自主搜寻和积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王开贵】

猜你喜欢

冗余扩展信息传递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浅谈数据挖掘和自适应算法的应用
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与拓展研究
核电站核岛电气隔离准则研究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运用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