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启示

2009-01-28部雅玲

企业导报 2009年11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上市公司金融危机

部雅玲

【摘要】 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公允价值的诞生毕竟是会计界的一大进步,是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出发,讨论我国应如何对待公允价值。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上市公司;公允价值

从2007年以来,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房利美、房地美两公司被美国政府接管;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破产等,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很快席卷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最终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某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会计,认为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报表过于难看,影响了公司的业绩表现以及投资者的信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会计界人士认为,公允价值只是客观的反映经济形势,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一个经济问题,并不是会计问题。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我国对会计体制也进行了跨越式的改革,尤其是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992~1997年的历史成本阶段。1992年11月,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确定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主导地位。该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不难发现,在这个阶段,我国在基本准则中只规定了实际成本(即历史成本)一种计量属性。

2.1998~2000年初步引入公允价值阶段。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首次正式出现在1998年6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并在后来所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也得到广泛的运用。1998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明确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在会计准则中逐渐地采用公允价值,培养公允价值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公允价值在这三项准则的广泛运用为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建立公允价值概念和目标,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001~2005年禁止公允价值阶段。2001年1月我国发布并修订了八项会计准则,取消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三项准则的运用,并改按账面价值计量。这些准则的发布,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的。在当时,上市公司滥用会计政策,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会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为了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秩序,遏制资本市场中利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包装上市的违法违规行为而加以规定的。

4.2006~至今新准则再次引入公允价值阶段。2006年3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标志性变革。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四项准则、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再次使用,使我国会计计量属性出现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的局面。是我国会计界的一次重大变革。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新准则中的应用情况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发布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在这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体运用情况见下表1:

三、公允价值的优缺点

1.公允价值的优点

(1)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时段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公允价值的变化,是反映市场按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较之于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而言,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在做决策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2)更适合于与金融工具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的计价。公允价值可以地简单定义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从理论上说是理性的双方达成的交易价格,是一个远景的价格,现在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金融工具中尤其是期权、期货和远期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更适合适用于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记量。故FASB133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

(3)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收益。目前,企业在计算收益时,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计量,收益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另一部分是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不加区分,就可能会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情况。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收益情况。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按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的收益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更能体现配比原则。

2.公允价值的缺点

(1)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依靠主观判断。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由于存在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信息阻断等因素,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

(2)可操作性较差。一方面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并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是否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难度较大等问题难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嫌疑。另一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现值技术的运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同样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

(3)给管理层操纵利润带来可乘之机。虽然说公允价值要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需要需具备三个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和证券市场监管失灵。毕竟公允价值计量在其判断和可操作性方面涉及弹性判断,容易给管理层操纵利润带来可乘之机。

四、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启示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一波三折,最终还是确定了其准则中的地位,鉴于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境遇以及其本身的优缺点,现提出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几点启示:

1.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也是企业进行交易的场所。市场环境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等环境,完善的市场环境才能为企业的公平合理交易创造前提条件,为公允价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提供外围环境。

2.建立相关机制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目前我国有大量的会计人员,会计人才却很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才能准确的把握好运用公允价值的“尺度”,尤其是一些涉及到估值的问题,更需要会计人员更高的专业素质。

3.树立诚信观念,培养企业诚信经营的意识。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容易使企业操纵利润,最终会影响到投资人、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人的利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诚信经营需要每个企业去维护,更需要社会这个大环境来营造诚信经营的氛围。

4.企业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由于公允价值提供的信息较历史成本相比更相关,在运用过程中要考虑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公司治理通常要掌握充分的各种信息,其中就包括会计信息;公司治理过程中也要面对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基于此,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公允价值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得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健.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实践探析[J].财会通讯?学术.2008(6)

[2]杨惠敏.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J].会计研究.2000(6)

[3]谢诗芬.2006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务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

[4]张连起,王纪平.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思考[J].财务与会计. 2009(1)

[5]张清芳.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分析.科技创业月刊[J].2007(6)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上市公司金融危机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