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阶段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

2009-01-28叶传忠

企业导报 2009年11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农民工

叶传忠

【摘要】 阐述了农民工关系网的定义及其形式,在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的建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社会关系网对农民工的影响。

【关键词】 农民工;关系网络;虚拟社区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成员的互动,也正是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结成了一张张的关系网。费孝通有一句话十分形象地形容了关系网的基本原理,“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在步入成年时,成为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的成员,这些网络所提供的资源会对作为成年人的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农民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的劳动和生活等许多方面都与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社会关系网络伴随着农民工的整个务工过程。关系网络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节约人们的交际成本,也可以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发展机会,拓宽了发展空间,还能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心理依托,但是关系网络在另一个层面也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一、农民工关系网的定义及其形式

社会关系网一般是指个人各种非正式关系的总和,发生在非正式组织中。关系网络是人们实现那些正式组织不能或难于满足的个人利益与特殊要求的工具,对于正式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来说,关系网络既有辅助作用,也有腐蚀作用与威胁作用。可以说关系网在几乎所有的社会中都存在,甚至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验到关系网的作用,就拿我们的日常工作来说,要完成一项任务,很大程度上不是说你有什么样的本领,而是你“认识什么人”。认识一个人也就拥有了一层关系,它就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方便。

把农民工的关系网划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在农村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原来就拥有的一种血缘、地缘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可能来于亲戚、邻居、朋友等等群体,这是一种初级的社会关系网;第二种是在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过程中新形成的一中关系网,结成这种关系网可能是在工作中遇见的来自于不同地域的农民工群体组成,也有可能是通过间接关系建立的一种关系网,还有可能是在城市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认识的一些城市朋友组成的。

就第一种形式来说,自80 年代后期首次出现“民工潮”以来,数千万农民的跨地区流动持续进行,关系着城镇与乡村,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农民在市场信息很不畅通和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向外流动,主要是通过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来实现。这种“初级社会关系网络”又贯穿于农民工的再流动、生活和交往的整个过程,往往是在亲戚或是朋友、同学中的某些人外出打工,之后就陆续有农民跟随着外出打工。他们原先在农村的关系网就浓缩到了这些打工者的群体之中了,他们的互动是比较密切的。在打工的过程中还是和原先在农村时的关系群体保持着一定的互动,只是程度的减弱。

对于第二种关系形式,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对其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进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地重新构建新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的过程。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主要面对的是一个不熟悉、充满“陌生人”的世界。在乡土社会中所建立的那些社会联系大都被远远地抛在了家乡,在那个社会所遵循的那些规范和观念,也在这个充满陌生人的城市社会中变得愈来愈不适应。原来的那些社会联系由于外出打工的行为而被无可奈何地和强制性地割断。这样所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农民工自身在城里形成了一种社会的和心理上的结构性紧张和危机。面对这种结构性的紧张和危机, 为了在城里生存、适应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学会和城市里的陌生人打交道,在交往过程中,加深相互理解,加深相互的感情,在城市里再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实质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的扩展。

二、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的建构

就如上面所说,农民工进城后在城里形成了一种社会的和心理上的结构性紧张和危机。这就是因为原先在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被抛在了家乡,城市对农民工群体来说是陌生的,是他们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新起点,一方面要借助于初级社会关系建立一种强关系,是以保障自己的生存需要;另外一方面想在城市中立足下来,还必须运用弱关系来寻求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再建构一张更大的社会关系网才能让农民工群体适应城市里的方方面面。强关系是指人们在其中投入更多时间、更多情感,并且彼此更为亲密也更为频繁地提供互惠性服务的关系;关系是指那种自我卷入不多甚至没有卷入的关系。

在这里需要引用“虚拟社区”这一概念。李汉林等通过对农民工关系网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虚拟社区(virual community)”的概念。虚拟社区主要是指在一个城市内,农民工按照差序格局和工具理性的结构所形成和构造出来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事实上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有人将社会网归于非区域性社区(non-territorial community)。还有人称非区域性社区为“精神社区”,这种“虚拟社区”并不强调农民工居住地域的共同性,也就是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并不是聚集地居住在一起,更多的情况是在城乡结合部租借当地人房子,和当地人混杂居住。既没有相对明确的地理和空间范围的限定,也不以共同的居住地及对周围财产的所有权为基础,强调的是人们相互间的社会互动,强调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以及在这种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情和情操的联结。

农民工在进城后重新建构的关系网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虚拟社区”的形态。农民工正是在这种互动和纽带关系基础上形成一种非正式、非制度化、具有社会和情感支持的系统和群体。李汉林等人通过研究认为:同质群体成员是构成农民工之间强关系纽带的基础;信任,尤其是非制度化信任,是构造纽带关系强度的重要前提条件;纽带关系的强弱与农民工行为受影响的程度有关。

从农民工进城以后的社会互动和联系来看,在农民进城以后,农民工在城里建构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首先以初级关系为主,并再以初级关系为基础不断建构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初级关系与次级关系网络。在这里,这种初级的强关系成了他们在城里整合尝试的保证:成功了,可以在初级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造和发展成一种新的关系网络,逐步地融入于城市社会,完成“农民工”到“城里人”的社会化过程和转变;失败了,仍然可以在自己的关系网络里找到安慰、鼓励、支持和帮助。这里的初级关系群体主要是同质性较强的群体之间建立了强烈的、亲密的情感关系,也就是一种强关系。强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网为初涉城市生活的农村外来人口构筑了一个保护屏障,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存焦虑所带来的效果,也与纯粹意义上的功利动机无关。可以说农民工在城市中维持生存靠的就是这样的强关系。

三、社会关系网对农民工的影响

不管是初级的社会关系还是再构的社会关系或者不管是所谓的强关系还是弱关系,应该说都会对农民工的各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农民工群体拥有相似的工作环境、经历和生活条件、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共享信息和社会资源,共度闲暇时光。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对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表现在找工作和提供相关的工作信息方面,在帮助农民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提高生活技能方面也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工群体的交往带来安全感和人格的平等感,大提高了农民工文化适应能力,如在农民工的社会归属与认同、机会与发展、婚配、日常生活等方面,社会关系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网的存在也对农民工群体有不好的影响,有自己的关系网,不必冒着身心受挫的风险去与城市居民打交道,更没有去争取生存领地的奢望。这种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但它对农民工与城市融合有阻滞作用。另外农民工进城对社会治安、环境管理等也带来一定的压力。

另外一方面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就会发生巨大的文化反差和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上的冲突。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以城市人的眼光看自己,也就是费孝通所说的“我看人看我”,又以农村人的眼光看城市人,这种过程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隔阂感。认为自己是城市的匆匆过客,并没有融入城市社会中的意愿,在面对所在城市居民的偏见和歧视行为的时候,多是主动回避,自愿隔离,尤其是在农民工自己的社会网络已经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认同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即使不和城里人打交道也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民工同质性太强的关系网络对农民工与城市融合有阻滞作用。

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流动民工向城市的涌入仍然呈一种发展的趋势。进城农民主要凭借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建构起来的社会支持网是不够健全和完善,应当一方面增强社区建设,要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进城农民与原城镇上居民彼此之间的认识程度和认同感;另外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政府除要注重制定有利于农民进入城镇的就业政策及其它社会政策外,还应发挥工具性支持的作用,即在就业方面对进城农民多加指导,推动市场组织和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渠道的支持。只有把农民工自身的智慧和国家与社会的支持结合起来,中国的农民工群体才能走得更好更远,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也才能更加平坦。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戴维·波谱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朱力著.《大转型——中国社会问题透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4]宋林飞著.《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李培林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张其仔著.《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8]催北方,祝大安著.《中国人的关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9]杨晓民,周翼虎著.《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0]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虚拟社区感对用户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