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教学寻求几个“突破”
2009-01-28张仁荣
张仁荣
在一次语文素质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阅读短文,然后用句中带点的词语造句。见短文句:当沃尔特被选定为回乡探亲代表时,人们簇拥着沃尔特,向他道喜,同他热烈地拥抱。
分析这道习题,把短文的原句作为例句来导引,是要求把指定的词语“簇拥”理解后再组织到一个新句子中的造句形式。导引的目的是给予提示,强化对这个词语的感知深度,在短文语境里正确理解词语后,为学生创作自己的新句提供目标的指向性。
调研答卷,发现了下面两个句子:
学生1:簇拥——班上小明同学获奖归来,同学簇拥着小明,向他道喜,同他热烈地拥抱。
学生2:簇拥——春天学校满园春色,花儿张开笑脸,挤挤挨挨簇拥到我的身边,仿佛要我抚摩她们。
造句,是运用词语和句式的综合练习。上面两个句子,体现了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与炼句水平。
造句1,学生没有离开原句,“投机取巧”重复例句的内容,即与例句的内容十分相似;造句也明显地套用例句结构,句式上依样画葫芦,学生对“簇拥”的意思是否能做到真正的理解,仍然不得不质疑。总之,属于一种浅表性、低水平层次的运用实践。
造句2,学生做到了远离例句内容,突破了例句句式,这是学生透彻、正确理解词语后,改换语境的一个再创造。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别样的、鲜活的生活图景:花园里花儿献媚,花团锦簇,花与人交融的美妙境界。语言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富有童趣,儿童的情感也得以表达、流露。总之,语言童真,叙述细腻,思维水平明显高于造句1的套句仿句。
造句是语文训练的传统项目,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造句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基础,是作文训练的一部分。为了突破例句或课文原句,达到全面提高造句质量的目标,造句教学可尝试寻求以下几个重点突破:
一、冲破“句式”
学生造句时,往往离不开例句,借用、套用例句结构。根据这一普遍现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勇于冲破例句模式,启发尝试例句的变式训练。如:簇拥的人群中,她依然第一眼认出了他。
二、堵住“捷径”
许多学生的造句,往往重复用用过的现成材料。鉴于这一普遍现象,就应该堵住“捷径”,启发尝试让学生选择当下的有切肤体验的材料造句,这也是为作文的选择、积累材料做准备。如:2009年10月1日,游行队伍簇拥着新中国四位不同时代的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巨幅画像走过天安门广场。
三、不上“保险”
许多学生摸到了一条造句的“窍门”,即造单句保险,不造复句,只要句子主谓齐全,就会打勾不扣分,这严重影响了造句的质量。教学要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目标”,造句不仅仅满足于作业或考试不出错,还需追求文从字顺、内容充实。
四、一词“多作”
做到理解词义,弄清它们的使用对象和范围,是造句的基本前提。汉字、词的可贵之处,是它们常包含着的多重意象与多个理解。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将理解与运用有机融合在一起。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究竟”一词时,出示课文原句:他飞了过去想问个究竟。然后先讨论这里的“究竟”怎么理解,在交流中得出这里的“究竟”是当“结果”讲的意思后,指导学生第一次造句;接着,又出示自己事先写好的例句:咱们这里的桔树究竟有多少棵,谁也说不清楚。让大家知道“究竟”的另一个意思——“表示疑问”之后,指导学生第二次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