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儿童写作的有效途径

2009-01-28李冬霞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儿童作文能力

李冬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儿童“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是儿童重要的语文生活。综观时下儿童写作实践现状,存在着一些假写作的现象,比如说写作过程不符合写作规律,教师没有真正有效地介入学生的写作进程,写作的前期准备和后期物化缺少应有的关照、有效的支持等等。那么,究竟该如何解读与对应这样一些假性写作的现象呢?笔者试借本文加以阐述。

一、缺少法度:标准含糊,不易参照,实际成效不显

现象:作为教师本身,我们对不同学段的儿童应具备的作文能力是模糊的。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实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针,发现儿童还不会开头,我们就在作文如何开头上下猛药:再加之现行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没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作文能力培养序列,所以,教师往往也无法可依:更为可怕的是,因为没有具体标准参照,有时教师会随意拔高或降低作文要求,致使儿童无所适从……

解读:正因为当下作文教学缺少儿童作文能力培养的具体参照,所以作文教学的现状有些混乱。儿童作文实践能力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他们应该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教师心目中的这本账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在作文实践的过程中,往哪个方向走,究竟该怎么走,教师确实有些茫然。这种情状下,教师往往想起什么就安排什么,儿童则被牵着鼻子走,今天往东明天往西,在作文这张棋盘上乱走一气。面对教师的疑惑,某些专家认为儿童作文实践只要做到“文从字顺”“自由表达”就可以了。显然,这又是将复杂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语文作为一门学问更应以“言语”为研究对象,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体系,可称为“言语知识体系”。作文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作文教学迫切地需要有一个“从描述、总结言语活动及其因果规律人手,概括出言语活动‘怎么办的规定、要求,为实现动机、达成目标提出原则要求和操作程序”(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根据当下教材的实际情况与儿童作文实践能力发展,教师可以深入钻研全套教材,自己缕析出一条儿童作文能力养成序列。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儿童在进行作文实践的时候,才会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二、无为而治:注重激发,后续乏力,实际推进不实

现象:走进当下作文课堂,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一般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创设情境,创设活动,来激发、蓄积儿童创作的情感,丰富儿童写作的内容,激发儿童表达的欲望。情境的创设真可谓是别具匠心,活动的过程也可谓是五彩纷呈,儿童也全情投入,兴味盎然。活动后,教师要求儿童将刚才这一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应该说,此时正是教师指导儿童作文的关键处,孰料教师竟达然“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放手让儿童作文。此刻的儿童经过一番体验,心中有千言万语。但对于究竞该记录哪些方面(如何选材),怎样记录(如何构思)等等,他们却不甚明了。

解读:这是眼下比较流行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应该承认,如此作文教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丰厚儿童的情感体验,丰富儿童的作文素材,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但是,奎于如何作文,教师并没有真正有效地介入。表达,在语言学或语言心理学中称为“言语的生成”,按我国传统的理论,就是由“意”到“言”的转换。但对于正处于语言成长期的儿童来说,要让他们比较灵活巧妙地进行“言”与“意”的转换是有难度的:一方面因为儿童所掌握的“言”有限,另一方面,他们将“意”转换成“言”的能力有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可见,写作教学不能无为而治,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儿童来讲,他们则更需要了解一些有关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方面的知识与方法,他们在作文的园地里宛若蹒跚学步的婴儿,他们需要一些拐杖的有力支撑,教师可以在儿童写作实践的困境处多予以点拨、扶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写作实践的成功感,才能渐渐学会自主行走,才能逐步领悟到作文实践的精髓。

三、尊重过度:放大主体,发展缺位,实际提高不多

现象:现在有很多的写作教学主张,诸如个性作文、童化作文、自主作文等等。笔者曾观摩过一些个性作文的课堂教学,教师确实充分尊重了儿童的个性,儿童表达出的内容确实也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但是,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为了个性而个性的因素。比如,有儿童为了表现个性故意语出惊人,矫情造作。还有一些为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对于儿童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价值取向偏差、遣词造句问题,反倒以一种莫名的宽容(“现在还小,还不能够理解”为理由)来掩盖,显然这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抉择。

解读:应该说,对儿童视角的关注是作文教学的进步。从古到今,更多时候,我们作文教学的视野中更多的是“文”而没有“人”。但是,现在似乎对“人”(儿童)的关注有点过度,太过重视“儿童化”,太过重视“我手写我心”。儿童作文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自主活动过程。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要保持教育的方向,这两者不可或缺,它们相互交融。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运用应由粗疏到精粹,由粗浅到精深,“苟迁就放过,致于素习,终其身且有情意满腔莫能卒达之苦。”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有效平衡两者关系,切记,偏重任何一方都不科学,都不利于儿童作文实践能力的发展。在作文实践中,要让儿童养成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自主表达的能力,这些都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切的指导,并不是简单地尊重儿童能够获得的。放任自流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真正的尊重应该立足儿童作文实践能力发展的有效规律。尊重儿童是一种态度,切实指导,不姑息问题也是一种态度,这两种态度应该水乳交融,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的作文能力获得真正的提高。在时下的作文实践中,有指向比较明确的作文实践,教师还应该安排一些自主作文的训练。有时,我们对作文的辅导也不可过密过细,这样只会培养没有思想的文字操作者。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就儿童写作的薄弱处多下工夫,儿童可以自由驰骋的内容放手让儿童自由表达。

四、功能沦丧:为写而写,缺乏动力,实际作用不明

现象:现在儿童的作文实践更多的是为了写而写。一篇作文从命题开始,到教师指导,儿童创作、批改、修改、誊写,它的使命一般就结束了。在今天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体制下,儿童功利地认定写好作文就是为了明天争取在试卷上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拿到高分。所以,当儿童完成一篇又一篇作文时,写完一本又一本作文本时,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想到过,作文与自己,作文与自己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更可怕的是,有些老师出于应试的目的,让儿童背诵作文来应付考试。

解读:作文的功能究竟是什么?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还需要回到问题的原点,重新认识什么是作文,作文的本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作文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表达,一是交流。现行儿童写作实践中绝对功利主义导致的后果那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产生的新“八股”。这样一种狭隘与局促的作文实践导致的就是儿童作文的僵化与刻板。要营造真意的作文环境,首先要让儿童明白作文的功能,也就是说要让儿童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然后将儿童置身出于表达与交际需要的生活场景,让儿童言说,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儿童从功利的表达中分离开来。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习作2》(主题为“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长处或本领>写下来”)时,创设了以现实交际需要为教学目的,融同伴交往、作文训练、口语交际等为一体的“交际场”,在这个情境中,作文就不再是为了写而写的,而是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

猜你喜欢

儿童作文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