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回顾
2009-01-27李颖新
李颖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种类单一到门类齐全的过程。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发展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为繁荣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回顾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发展,对于今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建国后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初步创建时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初创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这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方面,继续巩固和发展老解放区的图书馆;另一方面,迅速进行了对旧中国遗留的图书馆的改造,并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纳入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从而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是1950年7月创立的《浙江省立图书馆通讯》,当时仅为内部刊物,没有出版刊号,该刊1954年更名为《浙江图书馆馆刊》。1955年2月创刊的由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编辑的《图书馆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有正式出版刊号的图书馆学期刊。由北京图书馆编辑的《图书馆学通讯》创刊于1957年4月,初为内部刊物,不定期出版;1958年公开出版发行,为双月刊;该刊在上世纪60年代曾更名为《图书馆》,不久又改回《图书馆学通讯》,1991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辑的1956年8月创刊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在1961-1966年期间更名为《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1980年起改为《图书情报工作》。
除上述几种重要的期刊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几种刊物,如《图书馆翻译丛刊》、《文物参考资料》、《图书管理员》(北京)、《桂林图书馆馆刊》、《图书馆业务学习资料》(南京)、《兵工情报工作》(现《情报理论与实践》),等等。当时这些期刊的主要内容大都是介绍工作方法、交流业务经验、通报馆藏情况、推介国外先进经验。这一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走上了新的征途,通过自身改造探索和向前苏联学习,在办馆理念上与旧中国图书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都在期刊上有所反映。这一时期的期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期刊数量少,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当时客观条件的影响,正式连续出版的图书馆情报学期刊不过十余种,数量相对较少。这一时期的期刊论文内容大多涉及的是图书馆学的基础领域研究,以及图书分类学、目录学、图书馆学史等研究。其中,刘国钧先生的《什么是图书馆学》(《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1957年第1期)、杜定友先生的《图书分类法的路向》(《图书馆》1962年第2期)和毛坤先生的《论联合目录》(《图书馆学通讯》1957年第6期),都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论文。
2、期刊以综合性图书馆学期刊为主
由于处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起步时期,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加之图书馆期刊数量本来就少,因此当时的图书馆学期刊大多是综合类的,很少有针对于特定部门和领域的专门的图书馆学期刊,如公共图书馆学期刊、高校图书馆学期刊等等。
3、期刊装帧排版格式简练
初期的图书馆学期刊的装帧和设计比较简单,封面比较朴素,封面一般印有期刊名称和编辑出版者,有的中间有简单的花纹,有的配有简单的插图。封底大多为稿约或有关其他期刊内容的介绍。虽然简单,但是简约干练、朴素大方。
二、第二阶段——停滞缓慢时期
“文革”十年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期刊的发展处于一种停滞的态势,大部分图书馆学期刊处于停刊的状态。但在后期,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了一些新的期刊,一些旧有的期刊得以复刊。比如,1971年《赣图通讯》(后更名为《江西图书馆学刊》)创刊,1973年《湘图通讯》(后更名为《图书馆》(湖南))创刊,1973年创办了《内蒙古图书馆工作》、《冶金情报工作》,1974年创办《图书馆与读者》,同年《图书馆工作》(现《图书情报工作》)复刊,1975年创办《电子情报工作》。直至1976年底,创办和复刊的期刊多达23种。
三、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时期
“文革”结束后,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得到了恢复和重建,专业学会和专业刊物逐一恢复或新建,理论研究的阵地开始形成。特别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期刊的发展。
1979年7月在太原成立了图书馆协会,随后各省市建立了各级学会组织,发展学会会员,出版学会期刊。集中在1980年左右,各省市的图书馆学刊相继创刊或复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创刊的《黑龙江图书馆》(现《图书馆建设》),1979年创刊的《四川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天津)、《图书馆学刊》(辽宁)、《宁夏图书馆通讯》(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0年创刊的《计算机与图书馆》(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馆界》(广西)、《吉林省图书馆协会会刊》(现《图书馆学研究》)、《江苏图书馆学报》(现《新世纪图书馆》)、《情报知识》(现《现代情报》吉林)、《情报科学》(吉林大学),1981年创刊的《高校图书馆工作》(湖南)、《山东图书馆季刊》、《广东图书馆学刊》(现《图书馆论坛》),1982年创刊的《情报杂志》(陕西)、《情报学报》,1983年的《图书情报知识》、(武汉大学)、《农业图书馆》(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等。至80年代末,已出版上百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期刊发展的特点有:
1、期刊数量急剧增长
80年代后,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迅速壮大,90年代达到104种。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的25年间,就创办了149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目前仍在出版发行的有96种,其中国家核心期刊达到17种,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等。除西藏、海南外,其他省、市、自治区都有1至2种期刊,北京甚至达到17中。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期刊的发展,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者提供了学术讨论与成果发表的平台,形成了繁荣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的局面。
2、期刊内容趋向专门化、现代化
这一时期,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所发论文已深入到图书馆学各专门领域,论文内容越来越宽泛,期刊的专业种类也越分越细。有关于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图书馆网研究、信息服务研究、图书馆技术研究、图书馆学教育研究,等等,几乎涵盖图书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专业性的图书馆学刊,如《医学图书馆通讯》、《纺织学刊》、《儿童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冶金高校图书馆》、《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林业图书情报工作》、《政法图书馆》等。此外,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图书情报的开发和利用。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利用图书馆这一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和信息分析方法来挖掘知识,从而实现服务深层次化和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层次,使得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内容更加现代化。
3、期刊格式趋向国际化、标准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在国际化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内容的编排、外表的装帧,还是栏目的设计和编辑,都朝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如今已有40余种期刊开始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国际标准,有10余种期刊具备了较高的标准化水平,表现为:期刊标识系统完整、全面;设有并列英文刊名、并列英文题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并设英文目次页。这些期刊信息源完整、规范,基本上符合国际标准要求,有助于文章的检索和读者的使用,同时也为促进学术交流、研究发文时滞、统计各种数据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是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迈向国际化、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得到了长足的快速的发展,它是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构建和谐社会、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和繁荣的大背景下,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发展,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和繁荣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 黄宗忠. 中国图书馆学世纪评[J].图书与情报,2001.
[2] 胡俊荣.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近百年历程及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04.
[3] 罗行东.图书馆事业五十年的发展及其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
[4] 肖勇.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关系再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图书馆期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