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媒体宣传和政府行为对“花儿”推介和品牌打造的作用

2009-01-27

群文天地 2009年19期
关键词:青海花儿文化

张 翔

随着人们对“花儿”越来越多的认识、演唱和传播,“花儿”这种具有浓厚的本土意识形态的文化符号,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的重视。近几年,随着“花儿”理论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很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高度来研究和探讨“花儿”,给“花儿”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花儿”不再是什么山野俚曲,非山会而不能吟唱,“花儿”已经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冲出了世俗的束缚,走出了田间地头,走出了庙聚山会,登上了大雅之堂。

目前,我省对““花儿””保护工作已经采取了具体的措施,使“花儿”的保护和传承走在了前列。一是举办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花儿”演唱会。如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邀请赛、西宁市南山“花儿”会及大通老爷山、民和三川、乐都瞿昙寺、湟源日月山之夏、互助丹麻镇、格尔木市等地区举办的“花儿”演唱会,这些演唱活动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推出了新人,延长了传承链条,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花儿””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不断丰富和拓展“花儿”的理论研究领域。《河湟“花儿”刍议》、《喜看山花漫神州》、《“花儿”理论研究与基础工作关系》、《“花儿”品牌初探》、《论“花儿”品牌打造的高度与深度、宽度与广度》等论著,具有极好的借鉴性。三是文艺界创作并演出了不少有质量有创意的“花儿”剧目,新编大型“花儿”歌舞风情剧《六月六》、“花儿”组曲交响音乐会等满足了不同观众群的欣赏要求;特别是由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策划的青海““花儿””音乐剧--《雪白的鸽子》在首都北京的成功上演,第一次将 ““花儿””以音乐剧的形式搬上现代舞台,是我省继精心打造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并在北京首演获得成功后,再次推出的一台展现青海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舞台精品剧目。还有大批民间歌唱家和词、曲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活跃在城乡的文化舞台,丰富了“花儿”的形式和曲令。四是是编辑整理“花儿”研究成果,“花儿”的学术研讨氛围空前浓厚。江河源文化研究会、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和省文化馆组织编撰和出版了《青海“花儿”论集》、《青海“花儿”新编》,它是我省第一部“花儿”研究和“花儿”创作的专著,不但拓宽了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而且书中收集了新“花儿”近千首,作品表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显示了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今年,“花儿”研究会又推出了《青海“花儿”选》和滕晓天著的《青海“花儿”唱青海》两部著作。这些理论和创作专著,无疑是宣传青海“花儿”,繁荣本土文化,打造“花儿”品牌的有益读物。五是是举办不同形式的“花儿”艺术讲座和宣传活动,提高青海“花儿”的知名度。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花儿”交响音乐会,“花儿”赏析等高雅文化进高校、“花儿”巡游等活动,从不同层面有力地宣传了青海“花儿”,为“花儿”的品牌打造做出了一定贡献。

最近由青海电视台举办的“青海“花儿”歌手电视大赛”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媒体的参与,特别是电视媒体的直接参与,对“花儿”的宣传和品牌打造是多么具有影响力!这是青海“花儿”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它的成功举办,让青海“花儿”直接走上了荧屏,也使众多的“花儿”歌手实现了走上荧屏的梦想。这是表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的成功举办,为我省“花儿”品牌打造的整个机体安装上了助推器,我们可以幸运地看到这股力量的强大。电视媒体的参与,对“花儿”品牌打造,有以下几方面的助推作用。

一、大力宣传和全面引导作用

电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很大,也很及时,一瞬间就能传播到千家万户。它的宣传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受众率之高,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青海“花儿”只要搭上这列快车,没有传播不到的地方,“花儿”歌手电视大赛的举办启事一播出,立马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特别是在“花儿”群众中间,一夜之间便迅速传播开来,同时,众多的“花儿”爱好者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踊跃报名参赛,可见,电视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有多大了。这次“花儿”歌手电视大赛,总共有500多人报名参加,人数之多,盛况空前。歌手来自全省各地区,各行业,还有来自甘肃河州的好几位歌手,都纷纷来报名参赛,特别是有些“花儿”歌手,因为在居住地没有设立分赛区,他们就从居住地不远千里,来到西宁报名参加。试想,如果没有电视媒体的宣传和引导,恐怕不会有这么的歌手前来报名参加。

二、集中展示和广泛传播作用

这次的“花儿”歌手电视大赛效果很明显,主要体现在对“花儿”的整体推介上,有着广泛的传播作用和集中展示作用。青海“花儿”的曲令繁多,流行于各地的“花儿”曲令有着各地的鲜明特征和演唱风格,来自各地的“花儿”歌手对本地“花儿”曲令的演绎也有着个人演唱的鲜明特色。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也听到了“花儿”在青海有着特别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有着不同地域的传唱风格,这次活动,也让我们感受和品尝到了“花儿”艺术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大餐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把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的“花儿”歌手通过电视媒体汇集在一起,对“花儿”艺术进行集中展示,这样大型的专题活动,恐怕还是第一次。虽然歌手的演唱水平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甚至大多数歌手都没有基本的声乐基础和舞台经验,就是因为对“花儿”的喜爱,凭借着这一个平台,他们勇敢的走上了舞台,展示了自我,我们惊喜地发现,“花儿”的根文化依然很健壮,基础很牢固,这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东西,这是青海“花儿”的根本和源泉。通过电视媒体,不仅集中展示了青海“花儿”队伍的丰富资源和人才实力,也对青海“花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广泛传播作用。这次活动,声势浩大,妇孺皆知,就连互联网上也成了最大的传播亮点乃至焦点,青海“花儿”从来没有如此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青睐,这就是电视媒体广泛传播的作用。

三、层层选拔和重点推出作用

这次活动规模大、立意新、参与人数多,对青海“花儿”人才进行层层选拔,使好多长年埋名于乡下、从来名不见经传的优秀“花儿”歌手走到了前台。他们大多数都具备了“花儿”歌手的基本素质,就是缺乏正式的舞台经验,这次活动,让他们展演了自己的天赋和才华,也让他们学习了很多舞台经验。进入决赛的40名选手中,几乎一大半就是这种情况,在他们中涌现出的新秀有马全、吴玉兰、胡生存等,通过这个舞台,他们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了花坛中的亮点。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就是目前青海“花儿”界最年轻的“花儿”新秀的代表,他们的浮出是青海“花儿”发展、传承和保护的最好证明,说明我们的“花儿”队伍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花儿”事业后继有人。文艺界的发展规律永远是百花争艳、百家争鸣,新老交替,推陈出新,“花儿”界也是这样,通过他们,我们看到了青海“花儿”的明天。

四、舞台艺术和群众基础相互融合的作用

这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就是舞台艺术和群众基础的相互融合,“花儿”是高原各族人民几百年来的群体智慧和文化结晶的体现和传承,是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的直接、真实的反映,具有特别深厚、特别广泛的群众基础。“花儿”演唱直接表现了各族人民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内心体验,抒发人们的思想情感,通过民间各个群体和个人的即兴创编和口头流传,逐步演化形成并发展繁荣起来。并依托高原的神奇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它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绚丽多彩而广为流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舞台艺术的高雅和“花儿”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相互融合,使“花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大批的“花儿”歌手通过这个舞台,展示了自我,从而走上了专业的“花儿”歌手之路,从事“花儿”演唱,实现人生价值。“花儿”的群众基础是他们发展的根本,“花儿”的舞台展现是他们的发展的力量源泉,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这是“花儿”服务人民大众的基本体现。同时,借助电视媒体,实地拍摄和记录各项活动,不仅宣传了青海“花儿”,还提高了青海知名度。

当然,这次的“花儿”歌手电视大赛,有它的缺陷和不成功处,我在这里就不去说了。但它对“花儿”的传播和发展,对“花儿”品牌的打造有着积极的推动和宣传作用。这一点不容置疑。

打造“花儿”品牌,走保护与创新的路子,媒体推介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不能只靠媒体推介,在媒体推介、群众基础之上,还要重视“花儿”自身的研究、保护、挖掘和传承,这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把打造品牌作为自己的行为,努力做到规划上盘子,发展有票子,创新有路子。一要建立基金,建立基金对于我们经济后发展地区,显得尤其重要。建立的路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政府领导是关键,全社会参与是保证,各部门支持是基础。建立发展基金,就可以解决因缺钱而使很多应办的事情难以办到的问题。二要设立专项经费。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加强监督审计,保证款项发挥效益,这是“花儿”品牌能得以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在重大活动中,要克服一些舍近求远的做法,与其花重金请通俗歌手,还不如培育自己的“花儿”歌手。同是西部的民族地区,为什么广西、云南能做得如火如荼,我们却做不好呢?在这方面我们要有战略眼光,不要谈钱色变,不过是把这种文化建设列为专项而已,只要合理得当,就能有效地营造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的软环境。三要设立专门机构。实行政府引导和专家治理相结合的新机制,它可以有效避免走弯路、走歧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要培养人才队伍。参与“花儿”活动的各族群众成千上万,“花儿”歌声不绝于耳,这是我们的群体优势。但同时必须注意到,打造精品,人才第一。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选拔和培养领军人物,像朱仲禄那样有着多方面的深厚基础的“花儿”王;或像苏萍那样具有创新潜质的“花儿”歌手,使“花儿”借助新时代的领军人物,飘向四方;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手段,不断提高“花儿”群众活动的艺术质量和社会效益,真正做到一场“花儿”会活一方群众,促一方和谐;再一方面,要努力改变“花儿”活动自生自灭的状态,脱俗求雅,使“花儿”从一些庸俗调侃的低档次中走出来,成为“花儿”品牌的民间基础。此外,培养人才队伍要实行四个结合:民间与专业结合,努力提高档次;普及与提高结合,努力提升品位;政府与群团结合,努力提高效益;地域与民族结合,努力塑造精品。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要求把文化产业的开发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去,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现代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花儿”是一个品牌,“花儿”是一个项目,花?儿是一个工程。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各省区几乎把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又打出了文化这张王牌。文化搭台,经济戏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但青海“花儿”并没有形成其应有的品牌效应。青海省每年要搞很多次大型的文化、旅游、商贸洽谈等节会,文艺演出都是拿钱在外面邀请歌唱家、表演艺术家等,但我们自己最具特色的“花儿”艺术却在这些节会中没有得到重视,更不要说专场演出。作为“花儿”理论研究工作者,我们一定要从宏观上把握““花儿””的发展方向,要以战略的眼光看清“花儿”未来的命运,要让“花儿”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发散式地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政府做好向导和参谋。同时“花儿”理论研究工作要为“花儿”演唱者搭建发展的平台,想方设法引起政府对“花儿”文化的高度重视,不断开拓理论研究空间,最大可能地争取政府的支持,为“花儿”发展提供机遇和机会,要让这种传统文化在青海的各个大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并设法走出去,既要把这种文化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做到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群的文化心理需求。“花儿”理论研究工作不仅要重视人们对“花儿”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还要及时分析和把握“花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态,关注市场动向,扬长避短,积极向政府献言献策,使青海“花儿”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地位。

(作者单位:青海省“花儿”研究会)

猜你喜欢

青海花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谁远谁近?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