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民歌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2009-01-27

群文天地 2009年19期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民族

梅 馨

地域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是瑰丽壮观的中华民族艺术之宝。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积极借鉴民歌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丰富音乐创作、借鉴“原生态”科学的发声方法弘扬民族声乐都具有重要价值。

地域民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中国领土幅员辽阔,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不同的地理文化正是中国民歌多样性的根源。因为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的民歌在题材、风格、曲调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民歌区域特色彰显了民歌在不同地域的艺术个性。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各民族人们借助民歌这一原生态的载体抒发自己对于家乡、爱情、生命、劳动等真挚的情感。

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摇篮,是一个智能、知识与信息的基地,是人类文化的传习所。高校的青年学生了解和学习民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形式和风格,更重要的是理解深含在作品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及它体现出的一种不屈乐观和奋发自信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青年人才的汇集地,也是地域文化得以发扬的重要场所。

一、地域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民歌——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地域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这块东方古老的土地上萌芽、成长并发展壮大,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千百年来受到中国人民历久不衰的喜爱和欢迎,使它成为其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瑰丽壮观的中华民族艺术之宝。

民歌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诗经》中的《风》,收集范围局限在北方(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南方的楚风仅稍有涉及。古时称采集民歌为“采风”,此词一直沿用至今。我国地域辽阔,高原、平原、草原、江河不同的地形地貌,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自然生存环境,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域差异,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生活伦理以及生活信仰都有所不同。加之华夏文明悠悠数千年的熏陶,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歌是地域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地域文化差异性的重要体现。

不同地域的民歌其音乐都具有本地域的风格特色,从而成为该地域音乐特征的标志。它与一般创作歌曲有以下不同点:⑴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⑵其曲调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⑶不借助于记谱法或其他手段,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⑷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正是因为她的这些特点使得其内容与形式极为广泛,彰显其艺术自然和谐的特性。

二、地域民歌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由于地域民歌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础广泛、易于传唱等鲜明的个性,同时又具有民歌中的意志表现形式的对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意志行为及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感情体验的社会功能,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积极借鉴民歌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丰富音乐创作、借鉴民歌科学的发声方法弘扬民族声乐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必须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中寻找新的定位。为了与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相协调,我们应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深化学校音乐教学改革,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真正求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与“统一”。而民歌正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歌在人们群众中广泛流传。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工作、交流的方式,更是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放羊的羊倌唱着放羊歌,采茶的姑娘唱着采茶曲,车水工们唱的是车水的小调,年轻的姑娘们唱着《走西口》送别她们的情人。民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会成为人们口中自然吟唱出的或凄凉婉转或高亢欢快的调子。

可见,民歌曾经有过它辉煌的全盛时代,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舶来文化的影响,民歌的发展开始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很多听众甚至是一些专家都认为,民歌的丢失是历史的必然,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让纯粹的民歌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事实证明,弘扬、传承和保护本土音乐资源的同时,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内容健康的文化精品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确实有利于加强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意识,并激发大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可以促进师生在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背景下,充分感受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感染和净化我们的审美心理,形成开放、平和、包容的文化心态。

(二)丰富音乐创作素材

中华各民族的民间音乐浩如烟海、繁花似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歌通过我国各族人民的口头创作在民间流传,并以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真切地反映和抒发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成为各种音乐形式、体裁的胚芽(如器乐、曲艺、戏曲等)。不仅如此,民歌还是音乐创作重要的素材和源泉。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我国民歌处于一种濒临灭绝的境地。上世纪40年代初,在延安成立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在民歌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等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这项工作没有也不可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各地陆续设立了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机构的同时,一大批全国或地方性的各种“民歌选”相继问世。其中1953年秋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采集组赴山西河曲一带对当地的民间音乐进行的调查很有成效,这次调查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和戏曲资料,写出了《河曲民歌采访专集》。

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经典音乐作品中民歌的影子无处不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中用了江苏民歌《茉莉花》;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取材于陕北秧歌的音调。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挖掘民族音乐的素材,并结合实例分析民歌对音乐作品地域风格产生的影响。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地域民歌,融入地域民间音乐素材,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和创作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使得地域文化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对地域文化的和中国文化的认识也会加强。

(三)弘扬民族声乐

2004年,云南石屏县的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参加了第十一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他们有别于学院派的唱法却一度引起评委的争议,高亢、婉转、激昂、富有感染力的歌声也深受人们喜爱。2006年,当他们再次参加全国青歌赛时,“原生态”作为一种唱法被正式纳入比赛类别。正是2006年的第十二届青歌赛让“原生态”唱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两年后2008年的青歌赛场上,原生态歌手多姿多彩的歌声,再次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震撼,也让更多的文化人看到了我们长期忽略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变得越来越稀疏,甚至濒临消亡。就像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田青教授曾经说过的“目前传统文化消逝的速度很快,就在我们谈话的这秒钟就有可能一个身怀绝技的老人过世了,而他却没有传人,每一分钟就有一个清代园林、一个明代牌坊被铲平了,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有传统文化在消失,原生态民歌也在其中。”

对于歌唱者而言,提高自己的声音技巧是他们的学习目标。可我们听到的一些原生态歌手,如云南李怀秀和李怀福姐弟的演唱、朝鲜族歌手卞英花的演唱、湖北土苗组合的演唱……他们的演唱都有很高的发声技巧,包括气息和共鸣的运用。即使专业院校的师生们在聆听他们演唱的时侯,都无法挑出他们声音上的毛病。他们在多年的演唱过程中自己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民族民间歌手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形成自己深刻而又娴熟的长期的肌肉记忆后,演唱他们本民族的歌曲会非常自如娴熟,演唱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发声技巧会越高。对于在音乐院校内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较全面地掌握汉族各地区和各少数民族音乐的演唱特点,以便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一个较坚实的基础。其中民歌的学习理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地域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丰富的人文情感、深邃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浓厚的民族地域特点,引起了许多国外研究历史、地理、艺术的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引入地域民歌的教育,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 也是实现大学传播文化、创造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8).

[2]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与教学曲选(理论篇)[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姜家祥.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 [M].武汉出版社,2003(5).

[4]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

(作者简介:梅馨,女,汉族,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原生态民歌民族
MINORITY REPORT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穿花衣 唱民歌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