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典故:掀起古典诗词的红盖头

2009-01-27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李 慧

【摘 要】古人吟诗作赋常用典故,以此增强和丰富作品的意蕴,笔者从用典内容、用典语言形式、用典表达技巧等方面劝导我们必须要有一些典故的积累。

【关键词】用典内容 用典语言形式 用典表达技巧

古人吟诗作赋常用典故,以此来增强和丰富作品的意蕴。晚唐诗人李商隐因其诗用典的精妙,被誉为朦胧诗人。但有些用典的运用也会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涵咏解读古典诗词时,必须要有一些典故的积累。

用典从内容上看,常见的有书信、隐居、送别、文学、抒情等类别。

一、书信类

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所写。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代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青鸾 《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隐居类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 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送别类

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市,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的代称。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长亭 古代驿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文学类

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雕虫 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如李贺《南园》:“寻章搞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五、抒情类

鹧鸪 鹧鸪的鸣叫声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黍离 《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用典从语言形式上说,主要有“语典”、“事典”兩种。

一、“语典”

即点化前人的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的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杜甫在《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诗就是化用的孟子的话: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应该说,诗圣的化用比孟子的话更具体更形象。唐代大诗人杜牧也在《泊秦淮》中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来将之作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代表。宋代王安石在《桂枝香》一词中化用为:“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二、“事典”

即是在诗词中化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等。

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写道:“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用传说中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被乐声所感动,来形容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高超。为了进一步突出李凭技艺的高超,诗人接着又写了“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用神话传说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再如: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杜鹃”作为典故中的经典,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端。如辛弃疾在《定风波》中写道:“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句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用典从表达技巧上说,主要有“明用典故”、“暗用典故”、“正用典故”、“反用典故”四种。

一、明用典故

即在诗词中明显看出所引何人何事。

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显可以看出诗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事。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掷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辛弃疾《水调歌头》中“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就是明用“投笔”这一典故。

二、暗用典故

即引用时比较隐蔽,没有明显指出所引是何物。

“暗用”往往会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有一句“功名图麒麟”就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11个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理解就难了。

三、正用典故

即用典时从正面采纳典故之意。

《汉书》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遣出使西域,设计斩杀楼兰王,为国立功。王昌龄《从军行》即正用这一典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朱敦儒采其意而写《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一般来说,明用典故和暗用典故属于正用典故。

四、反用典故

即有些诗词从反面运用典故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怀。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是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诗人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作者简介:李慧,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