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类防治研究进展
2009-01-27任巧云罗建勋殷宏
任巧云 罗建勋 殷 宏
摘要:从化学防治、遗传防治、免疫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蜱的防治概况。
关键词:蜱;防治;进展
中图分类号:S852.74+6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6.017
Progress on the Control of Ticks
REN Qiao-yun,LUO Jian-xun,YIN Hong
(Key Laboratory of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of Gansu Province,Key Laboratory of Grazing Animal Diseases MO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terinary Etiological Biology, Lanzhou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730046, China)
Abstract:The chemical control, genetic control, immunization contro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of progress on the control of ticks were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tick; control; progress
蜱(Tick) 是寄生于动物体的一种体外寄生虫,少数也寄生于鸟类、爬虫类,个别寄生于两栖类,在世界上广泛分布。蜱是吸血媒介中仅次于蚊类的极其重要的人类和动物疾病的传播媒介,蜱的危害包括两大类:一是蜱的叮刺能使动物骚动不安和伤口感染而致生产力下降,影响着动物产奶量、产肉量和皮革生产等;二是间接地作为媒介传播一些人畜共患的疾病。
目前,蜱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遗传防治、免疫预防和生物防治等,但在生产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仍然为药物防治。
1化学防治
药物灭蜱一直是控制蜱的主要途径。最早广泛应用的杀虫剂是砷,二战以后,有机氯制剂得到广泛应用。曾使用过的杀蜱剂有有机氯制剂(六六六或DDT)、有机磷制剂(敌百虫、蝇毒磷、敌敌畏)、有机氮制剂(塔克蒂克、氨丙喂等)等。这些药物虽然有效,但对人畜毒性大,残效期长,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有的现已命令禁止使用,有的已限制使用。目前多采用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如灭菊酯类)和抗生素类药物(如伊维菌素)[1]。从蜱类化学防治的历史看,杀蜱药剂的使用多借鉴了有害昆虫的防治方法,而专门针对蜱的化学杀虫剂还没有,这有待于深入研究[2]。
长期以来,对寄生虫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几乎主要依靠化学药物,但随之而来的是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1)抗药性,长期反复使用化学药物易使虫体产生抗药性,据报道使虫体产生抗药性的除了上述药物外,还包括国内外目前广泛应用的阿维菌素(Ivermectin);(2)药物残留,随着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药物残留成分随着畜产品—蛋、奶和肉等进入人体,对人的健康造成威胁,长久的累积作用对人的危害不可低估;(3)生态环境污染,化学药物的某些有害成分排出机体后,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3]。
2遗传防治
遗传防治是新发展起来的害虫防治方法。即应用昆虫遗传学的原理,培育捕食性与寄生性昆虫的新品系,以提高其生物防治上的效能;或利用雌雄生殖细胞的脑质不亲和性,杂交不育,染色体的倒位、易位,半致死因子等遗传学上的现象,培育所要防治害虫有遗传缺陷的品系或宗(雄虫);将它释放于自然群体中,能使这一害虫在三五代内完全绝灭。
近几年来在生物灭蜱的同时,运用遗传方法防治和消灭蜱的研究也在努力进行。利用遗传学方法改良牲畜品种及利用辐射、化学不育剂、激素等可使蜱产生染色体异位,失去生殖能力,然后将它们释放到野生种群中,让处理的成虫与野生成虫交配。这样,下一代的数量就会大大的减少,使蜱的自然种群不断衰减。
3免疫防治
免疫学防治是蜱的可持续控制方法,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药物残留所带来的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使传统的药物防治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实现有害生物的免疫防治和生物防治是人们目前追求的目标,并且在某些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国外已利用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的Bm86 基因的表达产物成功研制了TickGARDTM和GraveTM两种商品化疫苗,并已被古巴、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广泛应用。Willadsen等对微小牛蜱提取物进行组分纯化,并用该纯化抗原进行免疫攻击试验,分离到了截至目前最为有效的隐藏抗原,如微小牛蜱的Bm86抗原;且利用该抗原研制成功了抗微小牛蜱的重组疫苗。遗憾的是,尽管以重组蛋白Bm86为基础的抗微小牛蜱疫苗TickGARD TM在好多试验中以其对牛的强大保护力征服了广大用户,但在阿根廷A株微小牛蜱面前它却显得苍白无力。因此,Garcia—Garcia等利用反转录PCR从微小牛蜱A株中分离了Bm95基因,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了一种颗粒状糖蛋白。试验表明,以该重组蛋白为基础的疫苗对不同地域的微小牛蜱具有更广谱的抗性[4]。最近有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4D8,4D8是一种编码蜱的保护性抗原基因,是Bm86的同系物,经过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得知它是一种有关调节蜱的吸血和繁殖的保守蛋白质。4D8对5种蜱有RNA干扰作用,可减小蜱的存活、饲喂和产卵,具可开发前景[5]。
4生物防治
蜱的生物防治就是采用蜱的某些自然天敌对蜱及其侵袭病进行防治的一种生物技术,这种生态学方法可以将蜱感染程度控制在一个亚临床水平之下,使之不至于造成病害,引起经济损失。自然界中大约有100多种病原体、150多种捕食性天敌和7种拟寄生性黄蜂对蜱具有致病性或可作为蜱的天敌。现在,不少国家,如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日本、芬兰、澳大利亚都在积极进行生物控制方面的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生物杀虫剂的生产和应用 [6-9] 。
生物防治制剂原则上有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其功效、生产、应用和稳定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仍没有解决,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大的挑战。今后生物控制蜱的研究发展方向:(1)首先从自然界不断分离筛选作用效果好的可用于蜱的生物控制的天敌;(2)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些菌株改良,增强其毒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以便更好的应用于蜱的防治;(3)可以考虑蜱的综合防治,即生物防治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以达到蜱的最佳防治效果;(4)要加快生物制剂的商品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刘军,丁熙成,姜悦平,等.硬蜱防治研究进展[J].石河子大学学报,1997,1(2):122-125.
[2] 高志华,刘敬泽.蜱类防治研究进展[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3,10(4):251-256.
[3] 谢明权,李国清. 现代寄生虫[M].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2003:416.
[4] 高金亮,殷宏,罗建勋,等.蜱的免疫学防制研究现状[J].中国兽医科技,2004,34(10):39-44.
[5] de la Fuente J, Almazán C, Blas-Machado U, et al. The tick protective antigen, 4D8, is a conserved protein involved in modulation of tick blood ingestion and reproduction[J]. Vaccine, 2006, 24(19):4082-4095.
[6] Peter Willadsen. Tick control: Thoughts on a research agenda[J].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6,138(1-2): 161-168.
[7] 姜渝,冯明光.常用化学杀螨剂对两种生防真菌孢子的相容性测定[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7):1264-1268.
[8] 陈斌,冯明光. 两种杀虫真菌制剂与低用量吡虫啉对温室粉虱的协同防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934-1938.
[9] Bahiense T C, Fernandes E K, Bittencourt V R. Compatibility of the fungus Metarhizium anisopliae and deltamethrin to control a resistant strain of Boophilus microplus tick[J].Veterinary Parasitology, 2006, 141(3-4):31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