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9-01-27李瑾黄学群宋建辉史佳林
李 瑾 黄学群 宋建辉 史佳林
摘要: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和加快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适应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定位,在对塘沽农业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塘沽区现代农业发展五大板块的总体规划构想,明确了未来塘沽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塘沽现代农业总体布局框架,以及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现代农业;都市型农业;发展战略;滨海新区;规划构想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6.001
Strategy Research on Metropolitan-typ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Binhai Area of Tianjin
——Planning Idea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nggu District
LI Jin, HUANG Xue-qun, SONG Jian-hui, SHI Jia-lin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strategy 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type modern agriculture of coastal city, adaptatedthe national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Binhai new area, overall planning idea on five plat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nggu district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Tanggu district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deas and goals in future, Tanggu modern agriculture layout, and security measures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ere defined.
Key words:modern agriculture;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Binhai new area; planning ideas
滨海新区土地总面积2 270 km2,辖塘沽、汉沽、大港3个行政区,以及东丽的无瑕街和津南的葛沽镇。2008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达3 102.24亿元[1],约占全市的50%;滨海新区有农业人口26.24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9%;耕地面积2.11万hm2,占全市的5.2%,已呈现出海珍品养殖、玫瑰香葡萄种植、高档花卉设施栽培、冬枣种植及保鲜加工等滨海特色产业优势。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用地规模锐减,农民转移就业加快,农业增加值占滨海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0.3%,农业仍然对完善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塘沽区是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标志区域,也是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及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域。开展塘沽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总体规划思路目标和保障措施,对促进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建设、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塘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
1.1.1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塘沽区特色优势产业为海水养殖业。近年来,已发展高标准工厂化养殖车间10万m2,成为全市海水工厂化养殖的示范样板。现有海珍品育苗场9座,育苗水体1.3万m3,年生产珍品苗种10亿尾以上,并已形成品种特色和规模优势。全区海水养殖总面积达1 353 hm2[2],占全市海水养殖面积的28.2%;海产品产量15 940 t,占全市总产量的33.2%,是天津市重要的海水产品供应基地。
1.1.2企业经营优势企业化经营是塘沽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已有海发、金豚、诺恩、金龙和海晶集团水产养殖公司等5家海水工厂化养殖企业,在海珍品工厂化育苗、养成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产业集群,推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
1.1.3区位交通优势塘沽距天津市中心45 km,距北京160 km,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30 km。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交易展示、加工销售创造了快捷便利的条件。
1.2劣势
1.2.1耕地面积锐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造成耕地面积急剧减少。2006年底,塘沽实有耕地面积4 840 hm2,到2007年底实有耕地面积减少到3 853 hm2,仅一年就减少了980 hm2,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2]。
1.2.2土壤质地较差全区土壤大部分为水稻型滨海盐化湿潮土,质地比较粘重,现有农用地土壤质地较差,熟化程度偏低,土壤相对瘠薄,不利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的生产。
1.2.3农业水资源短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量逐年增加,致使农业发展所需水资源很难得到保障;工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导致现有地表水水质不断恶化,农业发展所需清洁水资源更加短缺。
1.3机遇
1.3.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外部环境滨海新区在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城乡规划和农村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获得了更为特殊的扶持政策,依托良好的区域环境,创新农业土地、农业金融和农业经营管理等制度,实施重大农业项目,吸引多元化投资,必将加快塘沽现代农业优化升级。
1.3.2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中央连续6年出台促进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农委、市滨海委、市科委《关于推进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都为塘沽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1.3.3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随着响螺湾、于家堡、北塘片区等滨海新区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塘沽经济发展能力日益增强。目前,塘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6.3亿元[2],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0.17∶74.68∶25.15,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5.26亿元,具有良好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有利条件。
1.4挑战
1.4.1市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塘沽本地产农产品仍存在绿色有机精品农产品发展困难、生产不规范、技术含量偏低、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塘沽农业发展面临观念更新、发展方式转变、经营方式创新、组织管理规范的挑战。
1.4.2农业生产的经营风险偏大受资本逐利性的影响,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导致产业竞争加剧。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者将面临农产品的需求波动、价格变动和政策调整等变化,其市场风险不易控制,给农业企业收益的获得增加了不确定性。
14.3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不完备目前,农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应用还显得比较薄弱;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服务的机构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市场体系还不完备,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工人缺乏,影响了塘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塘沽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2.1发展理念
坚持生态效益为先导、社会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支撑,按照“创新、转型、拓展、提升”的总体要求,树立“用可持续发展观念统领农业,用产业联动思路拓展农业,用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农业,用体制与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景观设计理念塑造农业”的发展理念,重点发展科技支撑、生态循环、高效设施和加工物流等4种形态的现代农业,选取科技推动、龙头组织带动和园区拉动3种发展模式,推进塘沽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产品型向服务型、生产型向生态型的转变。
2.2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城市化战略目标相适应,发挥滨海新区区位交通、资源环境、科技人才、政策创新等综合优势,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大农业开放合作,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吸引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人才、资金、项目,拓展农业功能和发展空间,建成农业科技人才高地和产业发展平台;创新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效率和综合服务水平,构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功能多样、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3]。
2.3发展定位
坚持资源节约、生态和谐,科技支撑、产业提升,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政策衔接、布局合理,机制创新、统筹发展,服务区域、市场运作等发展原则。依据滨海新区生态宜居功能定位、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农村城市化战略目标和滨海新区休闲旅游体系等要求,重点发展现代海水养殖、高效设施种植、农产品加工物流和观光休闲四大产业;着力拓展现代农业的精品生产、示范引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招商引资、安置就业等功能,显著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综合竞争能力,形成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塘沽区成为环渤海现代渔业技术研发中心、滨海高科技农业展示中心,成为天津以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示范样板、津京冀城市群生态休闲观光基地和全国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先导示范区。
2.4发展目标
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显著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把塘沽农业建成生态、休闲功能突出,品种、装备科技领先,管理、服务体系健全,产业化、标准化水平较高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9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如下。
(1)推进安全投入、清洁生产,保护农田环境。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施用比例提高50%,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等级标识制度、产地实名可追溯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良好农业规范(GAP)得到有效推行,设施农产品全部依标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达到50%。
(2)加强绿化美化和环境建设。农业发展区域的林木覆盖率达到25%,通过营造农田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和水体湿地生态系统,为城市化建设提供绿色生态屏障。
(3)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发展广泛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农业水资源利用系数达到0.8;农药、化肥等的有效利用率提高20%;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
(4)农业效益效率明显提升。海珍品养殖每平方米产值达到1 000元;池塘养殖每公顷产值达到60万元;种植业设施化水平达70%,每公顷平均纯效益达到30万元以上;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达到或不低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5)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海水养殖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蔬菜、食用菌、花卉的规模和效益占高效设施种植业的80%以上;特色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5~8个以上名牌产品。
(6)积极发展农业关联产业。农产品保鲜加工配送量占生产总量的80%;建成一批农业园区和休闲观光景点,观光农业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7)农业促进就业作用明显增强。以高效设施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每年为当地提供2 000个就业岗位,以农产品加工、物流和农业旅游服务为主的二、三产业每年为当地提供5 000个就业岗位,妥善解决城市化后的大多数失地农民就业;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劳动技能和经营理念,促进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变。
(8)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成2个滨海农业科技园区,搭建滨海新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平台,聚集科技人才和成果,每年更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10项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
(9)农业开发开放力度不断增强。农业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领域,每年实施亿元以上农业重大项目2~3项,吸引国内外投资企业3~5家,企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3塘沽现代农业总体布局设想
根据《塘沽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指标落实方案(2006年—2020年)》,塘沽现代农业打造东部海水养殖发展区、西部新城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区、南部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区、景观林业发展区和北部新城农业发展区五大板块,规划总面积3 630.1 hm2,其中东部海水养殖发展区320.7 hm2,西部新城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区1 389.6 hm2,南部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区613.3 hm2,景观林业发展区404.9 hm2,北部新城农业发展区901.6 hm2。
3.1东部海水养殖发展区
东部海水养殖发展区重点建设滨海海水养殖科技园区,该区划分为南、北、东3个区域,共6个功能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园区发展模式,强化科技集成创新、成果转化在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打造集科技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带动、服务辐射多功能一体的滨海海水养殖科技园区。
3.2西部新城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区
西部新城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区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高科技农业展示园、食用菌产业园、农业生态园共4个农业园和一个生态种植基地,形成现代设施、观光农田和标准化田园相结合的生态景观群,实现多功能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建成为滨海新区高科技农业展示中心、滨海新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食用菌产业化基地和农业休闲观光及科普教育基地。
3.3南部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区
南部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区重点建设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和示范区,突出核心区的高效设施生产、农情体验、休闲垂钓和科技及管理服务4个功能区建设。该区通过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经营,以发展绿色农产品为主线,打造生态品牌,建成10万m2连栋智能温室和千亩连片日光温室,达到技术设施领先、精品生产上规模、绿化生态环境好、就业安置岗位多、服务产品吸引力强的目标,努力建成全国一流水平的现代农业园区。
3.4景观林业发展区
景观林业发展区重点建设绿化苗木先导示范区、绿化苗木规模扩展区和生态种植基地,强化绿化苗木先导示范区的大苗培育、引种驯化、温室及草本花卉繁殖、生态农业示范和管理共5个功能区作用,促进都市地区绿化苗木产业发展,建成滨海新区生态园林苗圃,形成服务区域的绿色林木花卉廊道,为生态城市发展提供绿色屏障,提升城乡园林绿化水平。
3.5北部新城农业发展区
北部新城农业发展区按照湿地恢复与保育优先的原则,打造“滨海新区北部生态屏障”,重点建设生态种植基地,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推广“间套轮”种植模式、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玉米、棉花、蔬菜、水稻等农作物高效生产,同时加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4塘沽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4.1组织推动机制
一是建立联合推动机制。把《塘沽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规划》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立都市型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不断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性与协调性[4]。二是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整合利用科技资源,聘请海水养殖、设施种植等多领域技术和管理专家,成立塘沽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咨询。三是启动规划引导机制。从高起点、新景观、多功能、有特色的目标要求出发,认真做好《塘沽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规划》的论证、报批工作,并根据《规划》做好农业、水产、林业、水利、科技等各专项规划,制订详尽的行业(部门)实施方案。
4.2投融资机制
一是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市级各部门的专项资金扶持,在加大区财政配套资金比例的同时,集中区级财力加大对农业重点项目的支持。二是创新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融资方式。建立开放的投资环境,鼓励国外资本、民营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采取国有土地抵押贷款的方式获取启动资金;通过发行证券,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吸引知名工商企业以品牌冠名投资现代农业项目,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4.3科技支撑机制
一是努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以农业园区为依托的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机构,强化产学研结合,搞好农业技术贮备,增强农业科技研发、技术集成与应用转化能力。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人才,推动农业科技的国际、国内交流,吸纳国内科研院所入驻。二是积极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等领域,不断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争取特色农业在国内保持技术领先水平。三是重视循环技术及新能源的应用。转变发展方式,重视应用循环水养殖技术、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技术、地热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发展低耗能、低污染或无污染的农业。
4.4人才保障机制
一是积极吸引农业高端人才。修订完善相关的人事人才政策,为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提供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设立区级农业高科技人才发展基金,吸引、鼓励有项目、有成果的人员来塘沽投资现代农业建设。二是注重培养现代农业技能型人才。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大农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4.5政策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政策扶持机制。研究制定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产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内容的产业发展配套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把财力、人力、物力等集中配置给优势特色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在资金、技术、信贷、用地、税收上给予优惠支持。二是吸引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凡投资塘沽现代农业建设的企业,根据农业用地性质,在农业用地以外配套提供相应比例的建设用地指标,投资基本农田规模在66.7 hm2以上的,配套建设用地8%;投资一般农田规模在66.7 hm2以上的,配套建设用地6%。配套建设用地可以在全区范围内调配。对于企业投入现代农业66.7 hm2以上的,除享受市、区两级生产设施建设补贴外,在水电路渠和绿化等基础设施、科技推广和农民技能培训条件、体验实践和休闲农业等设施建设方面,按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三是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收购整理机制和建设用地市场,积极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具体管理方式上,可以通过租赁、信托、委托开发、收取租税费、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向企业流转,实现都市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参照国际农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构建产品有标准、生产有规程、质量有追溯、市场有监测、企业有诚信的运行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6市场运营机制
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着力培育出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扩张产业链、产品链和技术链。重点培育、扶持国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采用固定与不固定、长期与临时或股份制、会员制的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二是创新农业园区运作机制。确定园区开发建设主体,强化园区企业化运作机制,提升园区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科技孵化园”等方式推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向社会公开选择投资商或运营商,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园区能源、交通、给排水、信息等基础设施的超前规划、滚动开发、联建共享[5]。三是建立对外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强与周边省份在农业发展体制创新、农业设施引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设立特色产业科技论坛,准确把握市场;以论坛为契机,实现产业链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以提升产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统计局.2008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09-03-31)[2009-10-20].http://www.022net.com/2009/3-31/432536412423138-4.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2008年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3] 李瑾,黄学群,孙国兴,等.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7,13(1):1-5.
[4] 李瑾,黄学群,孙国兴,等.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1):60-63.
[5] 张建忠,李同升,李慧栋.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J].农村经济,2006(1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