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亿扶贫资金下的市长竞赛
2009-01-25曾文源
曾文源
这种竞标的方式,不会只是拨款前后的时间差异,而是能者、强者、优秀者能获得更多的资金的支持。
历时13个月,经历了五轮竞赛,17个市长先后登台“大战”,2009年9月15日广东省财政厅75亿元产业转移扶贫资金终于各有归属。
广东省财政专项资金不再沿袭“排排队,吃果果”的传统方式进行平均分配,而是采用完全竞争方式,拿出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面向粤东、粤西、粤北各市招标,谁的方案好,谁的效益大,就由谁来用这笔资金。
此项行为属全国首创,不仅配合了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切实需要,其最吸引人眼球的,无疑是市长们是如何为75亿扶贫资金展开竞争的。
市长大考
五轮竞赛的主角分别是站在主席台的市长和台下的专家。
紧张的情绪在前一天就开始酝酿,通过摇号在专家库中产生15名评审专家,被抽出的专家随后受到了严密的“保护”,并给予了一对一的“贴身服务”。专家被安排入住宾馆相对独立的住房区域,并将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暂时交予会议会务组保管,而市长的登台顺序也是摇号决定。
评审的过程分为:投影演示(5分钟)、公开演讲(10分钟)、现场答辩(35分钟)和总结性陈述(3分钟)4个限时环节。市长们先后站上讲台一展风采,试图证明自己的城市最适合获得省政府开出的财政“大礼包”。
台上一名市长,台下15名专家,由此可见“舌战群儒”是市长们必备的“战斗”素质。早在2008年8月5日的第一轮竞争中,赢得5亿元“大礼包”的梅州市市长李嘉,展现了高超的应对技术。
首先他的演讲完全脱稿,各种经济数据都是脱口而出。在现场答辩环节,专家组成员轮番“开炮”,问题接踵而至。李嘉“单挑”众专家,回答了专家们提出的涉及环保、劳动力转移、园区融资渠道、资金配套、土地供应保证、产业布局等关键问题。虽然大厅的中央空调马力十足,但是西装革履的李嘉下台后仍大汗淋漓。
而两次中标的河源市市长刘小华的“台风”更是得到全场人士的一致称赞。在最后一轮,短短35分钟答辩时间里,评审专家们毫不留情,接连上阵,提出了七个问题。
针对每一个难题,刘小华都运用不乏激情的语调,以镇定、从容的姿态,清晰缜密的思维进行了多角度回答。台下专家们连连点头,场内阵阵掌声。现场评审专家和竞争对手对他的评价是“演讲非常有激情”,“回答思路清晰,有条有理,既充满自信又能打动人”。刘小华与专家的精彩过招,为河源赢得精彩、赢得漂亮,赢得让人心服口服作出了有力的注解。
而作为第五轮的“终极战”无疑最为紧张最为精彩,四轮竞赛过后,名额只剩下最后3个。会场的气氛异常紧张,在决定出场顺序的摇号过程中,摇号机突然失灵,引得场内人感叹:“知道是终极战,连摇号机都紧张坏了。”
“比赛”一开始,第一个发言的清远市女市长徐萍华一身红装亮相,具有女性特有的亲和力,与同台一群穿着黑西装白衬衣的男市长中显得格外醒目。但站在主席台上的她没有丝毫女性文弱的气息,她的气场很强大,一出场就咄咄逼人,表现吸人眼球。而2008年12月,徐萍华就曾出马帮助清远夺得广东省第二批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5亿元。
更令现场专家、观众瞩目的是,徐萍华所率领的“参战团”堪称“豪华阵容”——清远、佛山两市市长一齐上阵,为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园“吆喝”。鲜为人知的是,佛山市市长陈云贤曾师从经济学家萧灼基。看到上场的清远竞标团队的这个阵势,会场有人不禁嘀咕:“看来他们重视到顶点了!”
紧张的气氛蔓延到了场下,一位官员看着台上的市长演说完毕,赶紧拉着现场一位记者的手,忧心忡忡地问:“你觉得我们市怎么样,有没有可能中标?”
作为竞赛的最后一个环节,3分钟的总结性陈述成为整个评审会的高潮。几乎所有的市长都把事先写好的讲稿放到了一边,脱稿演讲大打“老区牌”、“感情牌”、“环保牌”。
市长们在这3分钟之内妙语迭出:“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到来之际,请给汕尾老区人民一个惊喜”;“你们难道不想看到令人惊叹的景象吗?如果想,请投韶关一票吧!”;“河源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勒紧裤腰带守住青山绿水”……激情澎湃的话语将场内的竞争气氛推升到最高潮。最终专家现场评分,省财政厅厅长刘昆宣布评审结果。河源、湛江和茂名3市从7个城市中脱颖而出,以89.66分、88.64分、86.61分的高分胜出,将各获5亿元的竞争性扶持资金。
大赢家
最后一轮,又是河源获胜!河源作为中标市,与第四批再次中标的梅州一样,成为两获竞争性扶持资金的城市。全省财政最穷的河源市究竟出了什么奇招?
天道酬勤,将这句话赠与河源的竞标团队再恰当不过。作为“重头戏”的专家提问环节,大部分题目都需要市长刘小华亲自回答。为此,他根据评审专家可能提出的问题,一想到问题答案就立即撰写答辩词,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答辩问题涉及70多道,刘小华亲自撰写了33页的答辩提纲,字数达2万多字。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他亲自撰写了演讲稿,并综合多方面意见,进行了40多次修改。
除此之外,一有时间,刘小华就让竞标成员扮专家向他发问,他拿着矿泉水瓶当话筒实战操练。在一次彩排过程中,当听到有人指出“以工哺农”中的“哺”字发音不准确时,他当场查证,得出正确答案后,立即改正。
“大考临近”,刘小华更是在星期六、星期天连续两个白天、晚上实战模拟、积极应对,以迎接大考。
絕非刘小华一人竭尽全力,在他的背后,有千百个“刘小华”式的队员在默默努力。为了第五轮“终极战”,河源市政府动员了各方面力量,组织了100多人的竞标团队,市政府甚至把竞标团队进行半个月的封闭式备战。
为了给5分钟的推荐片配1000字解说词,材料准备小分队的18个人经过几天几夜开会,个个绞尽脑汁。他们都是河源市精挑细选出来的写材料高手,在经过无数次交锋、争辩,斟酌、修改之后,解说稿终于“千锤百炼”般诞生出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赛场当日当河源市产业转移园的VCD推介片一播完,现场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文字生动精辟,画面优质靓丽。这哪是推介片啊?如同专题片一般!”一名欣赏了前6个候选园区推介片的观众说,“河源市转移园的推介片,完全颠覆了他对推介片的以往印象。”
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正是河源团队做足了“应战”功课,才能在赛场上游刃有余。
竞标演讲和答辩,分别限时10分钟、35分钟。河源竞标团队对此把握之精确,令人叫绝。在公开演讲环节,市长刘小华演讲完毕说“谢谢”,话音刚落限时铃声即响起,相隔不超过2秒。在答辩环节,同样是话音刚落限时铃声就响,好像是答辩者自己控制铃声一般。听众席有人笑言:“河源人时间观念超强!”
河源市对于时间精确的把握并不是偶得,乃是赛场下无数次模拟彩排造就的功夫。
更令人称道的是,刘小华和3名队友沉着应对专家“挑刺”。作为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专家们最关心的是河源市的环保。刘小华和队友引数字、摆事实,告诉专家河源虽然是全省财政最穷,却是第一个在转移园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产;通过河源产业转移园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80%可循环利用;河源是广东唯一没有酸雨的地级市;省控8大水库中只有河源境内的万绿湖和枫树坝水库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刘小华和队员面对提问,答案在脑海中似乎顺手拈来,回答得一气呵成,这样出色的表现不能不归功于他亲自撰写出的长达33页,字数2万的答辩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