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2009-01-25林志强
林志强
“树是修剪出来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修改不仅是学生进行习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离开了修改,作文犹如未经雕琢的玉石,甚至像令人生厌的丑小鸭,终究难成“正果”。《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怎样指导学生把自己孵出的“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呢?
一、题目新一点
常言道:题好文一半。一个新颖醒目、鲜活亮丽、耐人寻味的题目必将点亮老师、同学的眼睛。在引导学生修改作文时,千万别忘了对题目进行一番新的包装。
(1)善用比喻。把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运用到题目当中,会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母爱如虹》比《妈妈的爱》美妙;《诚信是金》比《讲诚信》新鲜;《信任是一把钥匙》比《信任很重要》亮丽。
(2)蕴含哲理。人们喜欢名言警句,是因为它滴水藏海、启迪心智。如果作文的题目蕴涵人生的哲理而又短小精悍,那么一定会令人刮目相看。如:《对手,你好!》、《战胜自己》、《拐个弯,前面就是太阳》……
(3)巧设悬念。题目若能形成悬念,那读者的阅读兴趣就会倍增。试看:《错放的贺卡》、《“偷”来的表扬》、《抢“人”记》、《我有友情要“出租”》等。
(4)时代气息。《都是手机惹的祸》、《第一次“亲密接触”》、《网事知多少》、《“电子邮件”我爱你》、《我们班出现了不和谐之声》等题目,一看就令人爱不释“眼”。
二、成语多一点
为了降低作文的难度,减少学生对作文的害怕心理,我们通常这样鼓励学生:“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作文。”可当学生的作文“口语”连篇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超“凡”脱“俗”呢?
多运用一点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结构简洁,意义丰富,表现力强,如果运用得当,可使文章语言简洁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读读这两句话:“我坐在湖边小亭的石凳上,感觉很好!”与“我在湖边的亭子里小坐,只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多引用一些俗语、歇后语。比如:一提起我们六年一班,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我们班的学生更是雨后的春笋——个个拔尖!……不得不说的是我们的班长,那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这样的作文就极为脱“俗”,让人耳目一新!
三、修辞用一点
先让我们读读教材中的范文吧!“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桂林山水》)。“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五彩池》)。“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索溪浴的野》)。
显而易见,“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才使这些文字如此优美。因此,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一定要让学生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让作文富有文采。试举一例:一学生在描写一次劳动时是这样写的:“她拿着扫帚,认真地扫着,一会儿,路面就变得十分干净了。”我让她与同桌讨论后改为:“她不停地挥舞着扫帚,扫去了灰尘,扫去了纸屑,扫去了片片落叶,扫出了一段又一段清洁的路面。”修改后的句子采用了排比,形式匀称,读来富有韵律。
四、结构紧一点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可是学生的作文往往凌乱无序,怎么办?在指导学生进行修改时,除了要求学生仔细想想自己的作文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叙述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好“前后照应”、“过渡句、过渡段”等方法。
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往往能让文章遥遥相对,融为一体。例如:《三峡之秋》首段是“三峡已经是秋天了。”尾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前后呼应……无需更多的例证了,大量的课文都殊途同归地使用了照应的写作方法。
恰当地运用过渡句、过渡段如同架桥设梁、环环相扣,很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也是让文章衔接自然,结构紧凑的最佳选择。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的亲密合作”这一句话先概括前文的内容再引出下文,使前后两部分内容非常紧凑。
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部分采用一两句话来点明题旨也会让文章更加“和谐统一”。如:《快乐成长》一文,我引导学生在开头添上这样一句“在老师、同学的关爱下,我生活得非常开心,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在结尾补上这样一句“如今,我就像一棵幼苗,在丰泽附小里快乐成长。”
五、情感实一点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有些学生作文空喊口号、感情矫作,让人看了产生很不真实的感觉,于是,在引导学生修改作文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自己情感的表达。
如有个学生在《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的结尾这样写道:“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这是一部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电影。”空喊口号,成人味十足。我引导其改为:“这是一个多么负责的老师啊!她那执著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我认为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感情不在于有多“深”,贵在于有多“真”!
“玉不琢,不成器”。在引导学生修改作文时,若能在以上几方面下些功夫,一定会有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