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2009-01-25常静
常 静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教学管理,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如何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高效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北京物资学院积极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调整教学管理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高科技时代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大众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高校在经过连续扩招之后,毛入学率大幅度提高,在校生数量也大大增加。2007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6,635人,较建校初期增加了几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手段,需要人工处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效率低下、失误率高,已经很难适应大众化教育的需要。因此,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已逐步成为高校的共识。
2.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求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包括学生学籍的管理,教师的授课计划,全院的必修课、选修课安排,期末考试、补考或重修安排,教师评教等一系列教学信息,这些信息是无序、分散、庞杂的,种类繁多,更新速度极快。由于教学信息的特殊性和时代对高校教学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需要一种高效、快捷、有序的管理手段来适应高校教学管理的要求。可以使教学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日常性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去思考、研究教学管理规律,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高校的教育越来越侧重对学生思想、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正经历着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的实施阶段。与传统的学年制管理模式不同,学分制要求在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更加灵活、更加高效。因此,只有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依托,开发研制适应学分制管理模式的选课系统,才能保障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更新观念、完善制度
教学管理信息化重在建设,贵在应用。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应要求教学管理主体对陈旧的教学管理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和动力,实现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可能触及各方关系,容易遇到一些阻力,需要决策层、校领导、部门领导出面协调,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保证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并非少数管理人员的事情,要靠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教务部门制定并完善与之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学校中营造一个人人乐于用、人人会用的氛围,推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管理和学习的大环境。
2.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校深刻地认识到走信息化管理之路是学校适应形势,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必然选择。学校以创建教学信息管理网站为基础,以开发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扩展应用功能为目标,初步建立起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校园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引进并广泛应用了清华综合教务系统,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务部门还自行研制出了符合学校实际工作需要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大学体育选课系统,建立了实验教学软件库;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务管理部门通过教学管理软件可对日常教学管理中的教务、学籍、排课、选课、考试进行高效管理;在管理方法上将以往笔写纸载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快速、高效地处理,改变了传统教学管理中速度慢、效率低、查询难、传递难的弊端;在管理模式上,分别设置多个用户的模块使用权限,适应学校与学院两级管理模式。
3. 培养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是系统的操作者,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保证。按照操作权限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职能部门管理员和教学秘书3类人员,在这3支管理人员队伍中,各自的职责不同,缺一不可。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教学管理软件的实际操作,其管理水平往往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管理能力,对高校现代教学管理的组织与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对这3类管理人员的培训,积极采取措施,抓好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在系统试运行阶段由教务处组织人员对教职工、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编制和印发系统使用手册;学校重视对教学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学管理人员近些年不断增加,仅教务处就有9人,占总人数的47%,有的院系教学秘书也具备研究生学历。学校在教学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上做到人员优化、职责明确,使管理机构运转灵活、工作效率高。
4.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是硬件的更新和使用,而且还涉及到教学的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等问题。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下,以教务处为主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作为教学管理的指挥中心和管理中心,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之中,无暇顾及教学信息的建设,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缺乏信息反馈机制。而教学基层单位缺乏教学管理的自主权和信息处理能力,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与建设,导致教学管理效率低下。通过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扩大院系部教学和管理的自主权,出台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反馈功能,提高对日常教学活动的信息监控和反应能力,实现信息管理的分流。通过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实现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从原来全方位的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和增强服务上来,从而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5.设计开发适用的教学管理软件
优质的教学管理软件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条件。高校必须把规划与设计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作为一项重点课题来研究。在设计开发和引进教学管理系统时,不仅要研究国内高校的成果,还要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既要考虑当前的实用性,又要考虑高教改革发展的趋势,实现“便捷性、及时性、安全性、实用性”的要求;同时也要使系统的后期研制具有“独立性、广延性”等优势。学校在引进系统时发现,有时购进的系统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水土不服”,这时,软件系统的开发就尤为重要。在开发研制软件系统时,学校的网上评教系统和考试管理系统,都有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参与,在使用过程中还有专业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试,随时根据具体需要对系统加以改进和完善,力争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安全性,减少管理的手工劳动,利用公共网络教育资源管理教学、服务教学,实现高校教务、教学、学生3大方面的自动化以及交互式管理。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改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为使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各高校应根据“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合理规划、分步实施,既要与全国教育信息化趋势相协调,又要从各个学校自身条件出发,稳步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以教学管理信息化带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服务。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