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索
2009-01-25姚小玲
姚小玲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材体系难,而将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更难。这不仅因为思政课教学体系涉及的教学环境更为复杂,教学难题更多,而且因为思政课教学要说服学生,让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品德,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对于思政课的教学而言, 具有特别现实而紧迫的意义。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1.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思政课的教材编写被列入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因此,思政课的教材编写必须能够反映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准, 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基于这样的原则, 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一定是依据充分、逻辑严密、表述严谨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考虑更多的则是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接受能力、思维特点以及用何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因此, 如何将教材内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目前教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教材覆盖的内容不能满足课程特点的需求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概论”课的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既要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科本身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增强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这是深化“概论”课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总之,思政课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完成。
3.教材体系不能较好体现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实施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这些单靠教材是不能满足课程需求的,必须课内外相结合,全方位地创新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在专题授课时应确定什么是重点, 如何进行取舍;在社会实践中如何结合教材确定选题以及如何对学生加强正确引导,这就是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
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环节
1.坚定的德育信念,是实现转化的不竭动力
对思政课教师而言,确立德育信念,一是要认清德育与教育的关系。二是要确立德育信念。三是要树立信心。教师只有树立坚定的德育信念,才能产生职业尊严感、职业价值感和职业效能感;才能充分发挥转化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信心百倍、充满激情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转化的基本原则
要做到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一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吃透教材,确保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目标的一致性和转化的整体性,这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础性条件和因素。二是教师要选好转化的切入点。在教材体系的框架下去选择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把教材与学生成长、发展、成才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意义及作用。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魅力和创造力。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要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用心去倾听、理解、回应学生的心声和疑惑。
3.重塑教学内容,是实现转化的重要条件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条件,就是在坚持教材理论体系、基本思路和逻辑框架的前提下, 重新梳理、整合教学内容。这一环节涉及3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教学重点。梳理和确定教学重点通常要考虑3方面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某一理论在所授课中占的比例;某一理论具有的历史意义或现实意义。这3大因素的交汇点即可确定为教学重点。二是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落脚点。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明确最终要学生弄懂哪些道理,可以引申出哪些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重要结论。三是增加案例教学的内容。根据授课内容,及时加上涉及到各种难点问题的案例内容, 能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桥梁,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4.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转化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必须通过教育方法的创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一是创新教育理念,渗透人文精神。笔者认为,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不仅要把思想政治理论的人文价值定位在“做人”与“成才”上,而且要把这一课程的目的与内容、地位与价值以及学生的“幸福与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关注与认同程度。
二是创新教学内容,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坚持“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原则创新教学内容。“深入”是指依托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知识和学术研究,从学理的高度将课程知识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方针与政策讲清楚、讲彻底;“浅出”是指要用简洁、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揭示出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图景与理论逻辑;“浅入”是指运用案例、事件以及相关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有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出”是指通过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使教学过程“有回味”。
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励学生愉快学习、积极思考;坚持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注重趣味性、实践性、直观性、艺术性、创造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是创新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教师通过语调、表情、动作和手势等方面的变化,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提问、形象恰当的比喻、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通过声音、板书、手势、表情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真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艺术的力量,自然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情绪,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学习的主动性。
五是重视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提高教学的实效,需要教师将深邃的学术魅力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在“教”与“行”中统一起来,这是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
5.调动多媒体技术手段,是实现转化的重要环节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载体。为了制作多媒体课件, 需要制作者深入钻研教材, 梳理和确定每一章、每一节的主要观点, 将它们清晰、生动地呈现出来,所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实际上是制作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再造”的过程,其最终版本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物质载体。多媒体课件只有完成了对教材的合理再造, 才算是合格的、有质量的课件。
6.坚持全过程管理,是实现转化的切实保障
教学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实现转化的切实保障。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全过程管理应做到3个统一: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为避免教学的格式化、模式化,每位教师要对统一多媒体讲义进行个性化的再加工;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把握上,做到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务求实效,保证教学效果。
总之,实现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 吃透教材是关键,抓好重点是核心,探索模式是根本,改进方法是保证,联系实际是原则,入脑入心是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