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中品 品中悟 悟中升

2009-01-25张玉华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草塘灵车脱壳

张玉华

学习是个体建构意义的过程,而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感悟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的准确而敏锐的感知和领悟,是对语言所蕴含的意义或背景知识的一种直觉顿悟,一种心理体验。朗读并品味语言文字正是把这种直觉顿悟、心理体验表现出来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自主赏读,感悟内涵

在教学《金蝉脱壳》一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最欣赏或最喜欢的字、词、句或片断,并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自主赏读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1:我最喜欢第六自然段,这段写了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因为“我”终于揭开了“金蝉脱壳”的秘密,观察到奇特动人的情景,欣喜若狂,激动万分。

师:你读书非常细心,体会到了字里行间隐藏的意义。

生2:我欣赏“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这句话,它是对蝉儿脱壳全过程的精炼概括,集中为四个字便是“奇特动人”。金蝉脱壳之前的“爬”“抓”“停”的行动过程,脱壳之时的身体抽搐,背上裂开、颜色变化,脱壳之后“奇迹般的变化”。都令“我”感到“奇特”,写得动人心弦。

师:是啊,这也是导致“我”高兴得大叫起来的原因。

生3:“轻手轻脚”这个词用得很好,“我”生怕被“金蝉”发现,为了让蝉无忧无虑的脱壳才会“轻手轻脚”。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吧!

重感悟决定了学习语文是学生个体的自主活动。老师首先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部分,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文字的感悟,老师是无法全部讲解和传授的,需要学生自己充分调动感官去触摸语言材料,心领神会。在以上的教学中,老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一感悟一品读”的学法中产生新的体验,品味语言的精妙。

二、比较朗读,感悟妙处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语言规范,用词精确得当,语句优美。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文中的妙词佳句作适当地调整,然后与原文进行比较朗读,通过比较,让学生揣摩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当,获得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如《推敲》一文中有句话,“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将“即兴”改成“即时”,再朗读品味,语感敏锐的学生便感觉到“即兴”的妙处。“即兴”一词写出了诗歌创作要有灵感、有兴致,而灵感、兴致,均源于生活的体验。没有亲临李凝家,没有亲自敲门,没有月夜的宁静,就不会产生创作的冲动,也就不会有“推”“敲”之斟酌。而“即时”一词,仅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无法反映出贾岛当时写诗的真实原因和状况。再如《槐乡五月》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篮儿挎着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在教学中,假如把两个叠词和儿化词换掉,改成“篮儿挎着白的槐花,心里装着喜悦的满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学生便会认识到:原句韵律和谐悦耳,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槐花的喜爱之情,而调整句则显得呆板、生硬。

三、配乐朗读,渲染气氛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选放一段适合当时情景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体会人们在十里长街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时的心情。通过气氛的渲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们当时悲痛欲绝的心情,领悟人们对总理无限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四、读文悟情,纸上抒情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此而言,阅读教学便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这“得义”“悟情”的过程中,学生在不停地感知、感悟,浮想联翩,感情激荡。语文老师要甩开请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走出让每个学生都一抒胸臆的步子。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对《可爱的草塘》一文进行教学总结时,请学生听了一遍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诵后,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北大荒的草塘啊,你________,我________。

3分钟后,41位同学都轻松地写完了。有简洁明快的抒写、有生动活泼的抒情等,这些小练习,或长或短,皆可用“精彩”二字概括。有的学生写出了自己迫不及待的渴盼之情。如,北大荒的草塘啊,你是那么美丽,我真想到那儿亲自动手捉鱼,用你那清澈的河水来洗洗脸。有的学生由草塘的可爱联想开去,流露的感情也更为深沉。如,北大荒的草塘啊,你给我们祖国增添了一份美丽,我为祖国有这么可爱的地方感到骄傲。有的学生联系自己,抒发了美好的理想。如,北大荒的草塘啊,你是多么美丽啊!蓝的天,白的云,绿色的草浪一层又一层。你是多么富饶啊!水中有活蹦乱跳的鱼;草中,有野鸡和狍子。我是多么希望立刻飞到你那儿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北大荒的秀丽景色。我决定长大后开发利用北大荒的自然资源,将你装扮得更加美丽!

学生的“纸上抒情”,语言率直自然,感情强烈真切。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饱满,似乎每个人都“飞”人了北大荒的草塘,在用自己的语言与作者交流。

五、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生命》一文,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不同形式的读,逐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琅琅,读味十足。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句,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出作者对弱小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

总之,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接触,品味语言的“原汁原味”,对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等感悟也将更为深刻、全面。

(责编欧孔群)

猜你喜欢

草塘灵车脱壳
河蟹脱壳期间注意事项
智慧农业助上安村“脱壳”
《可爱的草塘》教学设计与反思
窃贼偷灵车捎带上尸体
初夏
堵车了
画里的草塘
古巴 悼念
冀东地区草塘坨航磁异常的查证效果
“空壳村”如何“脱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