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序
2009-01-25韩启德
韩启德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巨变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国科学大发展的一个世纪。
中国的现代科学是在西方科学传入之后发展起来的。远在明末清初,西方科学就传到了中国。但从明末到清末,300年的“西学东渐”,其主要成果不过是翻译介绍了一些西方科学著作,传播了一些科学知识。到了20世纪,中国才出现了现代意义的科学事业和科学家。
20世纪之初,在以“新政”为标榜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风潮中,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新学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现代科学被纳入我国教育体制,从此科学知识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必修课程,科学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赛先生”与“德先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别是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国立和私立大学的科学教育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以中央研究院为代表的专门科研机构逐步建立,一系列专业学会成立起来并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奠定了我国现代科学各主要学科的基础。然而,日本侵华战争使我国刚刚起步的现代科学事业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内战又使科学事业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元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建国后不久,国家就陆续成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综合性和专业性科研机构,调整和新建了一大批高等院校,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研计划。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到60年代,以“两弹”(原子弹和导弹)研制、大庆油田的开发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重大成就为标志,我国科学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不幸的是,不断升级的政治运动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科学事业。“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我国科学不进反退,拉大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终于彻底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我国科技工作者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经过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在20世纪末,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近年来,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大幅增长,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个世纪之前,中国的现代科学事业几乎还是一张白纸。今天的中国科学已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等一系列成就,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空前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国际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还存在相当差距,我们仍然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道路,建立完善的现代科研体制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顺利的坦途,也历经坎坷和曲折。艰苦的物质条件和严酷的政治运动没有动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报国之心和求索创新之志。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建立功勋的既有像“两弹元勋”一样的科学英雄,更有许多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比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自述、自传一类的作品。因此,许多科学家的事迹,他们的奋斗与探索,还不大为社会所了解;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随着一些重要当事人的老去而永远消失,铸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口述历史的特点是真实生动、细节丰满、可读性强。这套丛书中,无论是口述自传、个人或专题访谈录,还是科学家自述,都出自科学家、科技管理者、科学普及工作者或科技战线的其他工作者的亲口或亲笔叙述,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参与者回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鲜活逼真的历史篇章,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缺失,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同时,书中也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爱国敬业、艰苦探索、勇于创新、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必将激励后来者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访谈类节目在电视、电台热播,大受欢迎。我相信,《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也一定能赢得读者的喜爱,在我国科学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故乐为之序。
(该丛书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