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009-01-23吕欣梅
吕欣梅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生物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动手、质疑的机会,就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希望学生规规矩矩、百依百顺,课堂上对学生管得过死,限得过多,学生没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无法实现。
经验证明,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智能更易受到激发。
二、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它的教学内容都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利用这一优势,结合教学给学生多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开展生物实验、科学调查和探究等活动。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发豆芽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引导学生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调查家乡环境污染的情况: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查找有关资料,从衣、食、住、行、医药、娱乐等方面探究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等等。又如在教学动物细胞的结构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制动物细胞模型。学生制作“细胞”的材料可自由选择,有的学生用凉粉,有的用琼脂,有的用藕粉,有的用果冻,有的用胶水……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地动手、动脑,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贯穿始终,每个活动教师都要根据相关的知识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活动目标和任务,并围绕目标和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尝试解决问题,以使实践活动真正有所收获。
如学习种子萌发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种子萌发时是否需要光和氧气?萌发时是先出芽,还是先出根?由于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这些现象,这些问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这时提出要求,要学生回去设计几个种子萌发的对照实验,并亲自动手做,做好观察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插手,由学生自选课题,自拟方案。到上课时,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置和方法后,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归纳结论。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开展主题探究实践活动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好主题探究活动不仅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能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主题探究的具体做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自主提出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自己去思考问题,自己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动手探索新知。
如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准备三盘萝卜条,A盘萝卜条泡在清水里,B盘萝卜条泡在浓度是10%的盐水中,C盘萝卜条泡在浓度是20%的盐水中。先请几位同学捏一捏,比较一下三个盘子中萝卜条的硬度。学生发现:A盘的萝卜条最硬,B盘的次之,C盘的最软。教师发问:“大家能不能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一些问题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如“萝卜细胞会失水吗?”“萝卜条能吸水吗?”“萝卜条为什么变软了?”“为什么萝卜条在浓度越高的盐水中变得越软?”“萝卜在清水中为什么没有变软?”……这时教师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用具,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
又如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时,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环境污染的图片、有关环境污染的文字资料和本地污染的事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让人触目惊心,以此引入对污染原因的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有的用食用醋配制模拟酸雨,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有的探究废电池浸出液对植物的影响;有的探究洗涤用品对蝌蚪的影响……
四、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造成学生思路闭塞,视野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摄取广博的知识,吸收广泛的信息,接触多方人士,学会动手动脑,提高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厂、果树园、花卉基地等,让学生身临其境,边观察,边采访,边学习,边操作。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一章时,组织学生开展“尝试栽培本地常见绿色开花植物”的实践活动,学生亲身尝试了从植物种子选购、播种、出苗、定植、生长、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到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操作,记录,其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勇于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规律。
(责编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