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理论在数学复习课中的运用
2009-01-23王莉
王 莉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可以说,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元认知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在复习课中运用元认知理论,能更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教师的“教”
1构建网络,掌握规律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揭示教材中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理解,并通过比较以“求其异”、“求其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深刻化,形成知识网络,同时从不同的方面去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方法,重视学生正迁移能力的培养,防止负迁移的干扰。例如,中考中必考的现实背景的问题,一般是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列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找函数关系二三种方法来解决。三种方法覆盖了初中三年的教学,教师当然要指导学生详细复习每一种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在实战中的判断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规律,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的认识。
2展示思维,互相交流
讲解例题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告诉学生解题时自己如何利用已知条件,遇到困难时如何做策略调整等,让学生借鉴。
例题:如图,已知AD是⊙O的切线,切点是D,直线AC经过圆心O,交⊙O于B、C两点,弦DE⊥AC。垂足为F,∠A=30°。(1)求LBED的度数。
(2)ADCE是否是等边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读完题目,教师可以这样说明自己的思路:“有切线的问题一般要连接圆心和切点,得∠ADO=90°。因为AA=30°,所以∠AOD=60°。要求LBED的度数,在这道有圆的题目中优先考虑圆周角,它等于所夹弧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因此LBED=30°。第2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常用的有两个,我选择……”即使是错误的思路也可展示,重要的是展示教师是如何将思路调整到正确的解题方向上的。
二是教师通过如“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互相交流、启发,学会对问题解决的进程进行积极的、自觉的监控。
3组织反思,总结经验
一节复习课不仅要让学生重温已学过的知识,还要使学生知道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般的问题思考方法,老师、同学的方法是否能借鉴,自己的方法好在哪里,它能不能用于解决其它问题等。
如在上例讲解完例题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解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什么?”学生回答:“题目提到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教师继续提问:“本题涉及的量是什么?”学生回答:“与圆相关的线和角。”教师追问:“这些线与角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会给出一系列定理,说出它们的关系。教师点出,这就是一般的解题思路。接下来请学生分析第2问两种证法的优劣,与其他同学共同品评。由于学生问存在差异,因此在做课堂小结时,教师的点拨应循序渐进,兼顾先后,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在这样的不断探索和回顾反思中得到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因而也得到培养和开发。
二、学生的“学”
除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引导之外,学生自己本身也应该有意识地掌握一些元认知方法。这里介绍美国数学家波利亚的自我提问法。这个方法以各个认识阶段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不断促进学生自我反省。
理解问题阶段的问题:未知条件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用已知条件足以求出未知量吗?
拟定计划阶段的问题:过去见过这类题吗?若见过,它是否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出现?我能用与未知条件相同或相似的熟悉问题的解法来解决这道题吗?如果不能,我能从已知条件中找到(推导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我是否用上了所有的条件和数据?
执行计划阶段的问题:能清楚地认定每一步都是对的吗?能证明它是对的吗?
回顾阶段的问题:我能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吗?我能检验推理过程吗?我能在其他问题上运用这个结果或方法吗?
这个方法不妨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做作业时先看看,配合课堂教学,加深印象。如上例的课后作业可布置两道与例题相似(有与圆相关的线和角)的作业,再布置一道有特殊四边形还有圆的题目。学生若遇上困难,可对照以上方法看哪些环节自己没考虑周全,以加强自我意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这样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会提高,心理素质也会提高,从而保障了学生在考试中的稳定发挥。
(责编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