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小学流动学生的管理与教育
2009-01-22卢鸿芳
卢鸿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日益发展,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迁家带眷地进入经济发达地区,涌入城镇经商、务工,谋求生计。如此一来,随父母进入城镇学校就读的少年儿童就成了“流动学生”,成了特殊的群体。这些“流动的花朵”能否得到与城镇学生同等的教育,同样地成长,这是广大城镇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新课题。笔者日前深入所在县城的五所中小学校,分别召开了学校行政、班主任、流动学生、流动学生家长座谈会,并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在座谈、走访、问卷中发现,目前流动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有许多方面还需加强,存在八“少”,即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方面存在:召开流动学生家长会少、与家长联系沟通少、对流动学生进行个别帮教辅导少、对流动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少;在家教方面存在:父母过问孩子的学习少、与学校教师联系少、与孩子交谈交流少、给孩子辅导少。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在流动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应做到三“要”三“导”,以确保流动学生与城镇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学校对流动学生的管理应做到“三要”
一是思想认识要高。首先,要从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高度去认识做好流动学生工作的历史意义。流动学生无论是从何处流向城镇,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将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都有权利享受与城镇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机会。其次,要从农民工进城镇务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是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的广度去认识做好流动学生工作的现实意义。流动学生的父母为城镇、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城镇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孩子理应得到城镇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第三,要从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深度去认识做好流动学生工作的长远意义。如果学校歧视流动学生,放弃流动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势必造成流动学生无法完成学业而失学,他们一旦流向社会将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是每个家庭的损失,而且是整个社会的负担,是学校的失职和“犯罪”。只有学校的校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重视对流动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才能积极为流动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特别关爱流动学生,才能让流动学生与城镇学生共享同等的教育,与城镇学生共同健康进步。
二是管理机制要全。学校校长、教师对流动学生的关爱形成了共识,关键还必须付诸实际行动,用健全的管理机制把关爱行动落到实处。首先,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要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班主任组成的关爱流动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一名校级副职负责此项工作,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班主任直接抓的格局。其次,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好、教育好流动学生,用制度提升流动学生的管理教育水平。如:建立流动学生管理办法、制定保学控流方案,建立定期专题汇报研究流动学生教育工作制度、制定“一帮一”,“一对一”结对帮学办法,建立流动学生家校共育机制等等。用制度来检查、督促落实关爱流动学生工作。第三,建立一套完整的流动学生档案、资料。把每位流动学生从转入之日起到转出,创建详细、完整的个人成长档案,包括流出地、流入时间、学习状况、有何特长、家庭情况、现住址、联系方式等,把流动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情况、闪光点等及时记入成长档案中,学校做到有管理与教育计划、有流动学生总体分布情况,教师做到对每位流动学生底子清、情况明,为有的放矢地管理教育流动学生奠定基础。
三是评价办法要实。由于父母工作变迁的流动学生具有随到随走的流动性特点,造成居无定所、学无定校的现象。并且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流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就要求老师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怀,更多的辅导。首先,学校应对教师做好流动学生工作的管理做出特别的付出,给予合理地肯定与鼓励,而不能用对城镇学生相同的标准去衡量、考查教师的工作绩效。其次,学校教育要从流动学生特殊教育的需要的实际为立足点,改进学校管理办法,在学校各项活动的评比,各科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式、考核办法等都要考虑、照顾到流动学生的实际,保证流动学生接受到平等并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教育。
二、教师对流动学生的教育应做到“三导”
在城镇中小学校调研、座谈中,一些教师反映流动学生的父母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管理:有的家长想管,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而不知道如何管教;流动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作业经常无法按时完成,书写能力差等。许多流动学生从农村到城镇面临新的学习环境的变化及城乡之间的差异,往往成为学习、表现上的“后进生”。这就要求城镇的老师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更加地“偏爱”他们,对他们进行个别的帮助,课余个别的辅导,经常家访。在教育上做到三“导”:
一是对流动学生的学业给予更多的辅导。流动学生因迁徙而形成的特殊教育需求,教师要从流动学生和家长的处境与生活经验去思考他们生活上及学习跟不上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在备课、上课、改作业方面要面对流动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使流动学生在课堂上、在课间能够得到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其次,对流动学生的辅导要从他们特弱基础出发帮助他们。流动学生都是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农村迁移到较发达的城镇,学业基础较差,学习习惯较差,这就要求老师对他们要特别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课余间多辅导、多谈心,活动中多指导、多关心,让流动学生时时感受到爱,处处感受到温暖,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真正融入城镇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去。第三,对流动学生的帮助要从他们特定年龄出发关心他们。流动学生在新的学校很容易感受到与身边城镇学生之间的差别。为此,老师要根据流动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安排城镇的优秀同学与流动学生结对帮学,充分发挥城镇学生的优势,开展一对一的帮学活动,让流动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尽快适应城镇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结对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二是在心理上给予更多的疏导。流动学生流入城镇学校,与城镇居民的学生相比,在文化基础、语言、生活方式、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而常常感到自卑,往往产生厌学,严重时会产生弃学、对抗情绪,许多流动学生的心理存在或轻或重的问题。因此,老师要用最短的时间去接受、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镇学校的学习生活。首先,开展专题班队活动,对流动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活动,让流动学生与同学们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拉近流动学生与城镇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流动学生感到班集体的团结,城镇同学的热情,消除流动学生的自卑心理。其次,开设流动学生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为流动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给予流动学生积极的心理辅导,为他们解开心理中的困惑,使他们能够与城镇学生一样有一个健康、正常的心理投入学习。第三,开展谈心交流活动,为流动学生及时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针对流动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与他们交谈、交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发现他们在学习上的问题给予指导,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帮助,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在家庭教育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在现实中,许多流动学生家长,迫于经济压力或文化程度较低,只注重眼前利益,只重视子女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子女的学习、精神、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密切家校联系,提高家长教育管理子女水平是管理与教育好流动学生的重要工程。首先,要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流动学生家长委员会这一阵地,通过正常、健全的家长会、家教学术报告会、家教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对家长的培训交流,提高家教水平。其次,畅通家校联系信息。老师要根据流动学生家长居住、工作场所、时间不确定、与学校联系不方便等实际,班主任、科任老师要主动、积极与家长联系,深入学生家中,与家长汇报、交流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指导流动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学习等方面工作,提高家教质量。第三,开通流动学生父母培训的绿色通道。根据流动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班主任要做好更细的思想工作,积极动员其参加当地的扫盲班学习,或参加城镇免费技能培训,使学生家长在参加学习、培训中提高自身文化、技能素质,从而提高家教水平。第四,开展家教知识进家庭活动。学校要组织教师定期编印家教信息、知识、经验等资料,由流动学生带回交家长阅读后并签字,然后带回学校,实现家校共享家教成果,以此帮助家长提高家教素养。
责任编辑:杨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