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研修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2009-01-22谢记军

中小学校长 2009年12期
关键词:研修校本教研

谢记军

如何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我校就“如何有效地、广泛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认为实施“研修一体”适应了当前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解决上述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

“研修一体化”,“研”一是指教研,二是指科研;“修”一是指校外所有的进修或培训活动,二是指校本培训和自我修习。我校的“研修一体化”是一种以解决学校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课程质量为目标,以校本的、开放的、互助的形态呈现的研修模式。校本研修是我校参与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的子课题。旨在通过加强教研和科研的整合,达成培训操作上的一体化,把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和教师进修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研修一体化的特点

第一,明确的目的性。研修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它注重联系本校的实际,注重教师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注重教师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解决本校教师在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强调个体主动性。研修~体化使教师由过去被动的进修学习向主动的学习研究转变,教师有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使教师由不愿学习、研究变为乐意学习、研究,由不会学习、研究变成学会学习、研究,使教师知道什么是研究,为什么要研究,怎样进行研究。

第三,强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研修一体化的前提是教师不脱离教育教学岗位,将教研与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以研促学,以学促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园地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大舞台。

第四,强调教师的全员参与性。研修一体化的“研”与“修”都是“在学校中”,自然是全体教师都能参与。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努力。实施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一体化,教师全员参与学习、研究与培训,在上述活动中相互切磋、彼此支持、合作攻关,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五,具有节流的经济性。研修一体化以校为本,节省了教师外出学习的各项经费,减轻了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负担。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紧张、教师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极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修一体化的意义

新课程的实施还校本研修的本来面貌:培训、教研不是某些机构的专利,而是学校和有关机构共同的责任;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目标一致、相互整合、研修一体。校本教研使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教师把教改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培训的课题,通过教师群体的智慧,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和理论的支撑点,做到培训专题化、教研课题化,通过总结反思和行动研究,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第一,校本研修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我们把教学、培训、科研融为一体,把通过研修而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课堂中并加以验证,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校本研修是培养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有效载体。

第二,校本研修是施展专业引领的舞台。专业引领必须与校本研修密切结合起来,否则专业引领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学校通过与教研机构合作,请有关专家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提升研究质量的同时,培养了本校的教师。

第三,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校本研修以解决教师自身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立足于满足每个教师的自主需求,调动教师的主观积极性,把教师教育活动变成教师自觉自主的学习活动。校本研修有互相交流,互相启迪的作用。从教师进入校本研修的那一刻起,他的学习就不再是个体学习,而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以组织学习(亦称群体学习)为情境,以学习型组织为平台的学习活动。校本研修把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教师校本研修小组),使组织内的全体成员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研修,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提升集体智慧,创造自我,扩大未来能量。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教师作为研究者,在自主地进行反思性实践的同时,主动与他人合作(包括学校同伴和教育专业研究者),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由于校本研修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必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四,校本研修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最佳选择。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发展,然后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创新发展,最终是为了一批批、一代代学生的发展,这是校本研修的终极目标。学生既是校本研修的被实验者,更是受益者。学校要以“发展”为主线,全面构建校本研修的良好环境和有效机制,确保研修活动的有效运行和研修活动的质量。

三、研修一体化的实施策略与研修形式

1、实施策略

(1)不断进修。新课改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师认为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其实,学习对教师来说同样重要。当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迅猛,仅有在学校获得的知识,用起来常常捉襟见肘,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课堂教学。学校的真实教学情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土壤,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积极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舞台。通过开展学科带头人示范课、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合格课、新教师汇报课、年级组研讨课、新课程观摩课、兄弟学校交流课、全体教师研究课等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更新教师知识体系,锻炼教师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实现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转变,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历练中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

(3)教学反思。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墨守成规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要积极引导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做到在实践前反思,力求未雨绸缪:在实践中反思,着眼反馈矫正;在实践后反思,致力于反省提升:在三思而行中实现反思的真正目的——使教师不断地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当前,在

教师教育工作中全面倡导反思实践,开展反思能力的培训,对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义是无限的。

(4)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由学校组织和规划,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的校内在职培训,培训的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校本教研中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解决这些问题是培训的归宿。这种培训模式,首先可以发挥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可以直接指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能较迅速地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工作质量。再次可以促进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形成。因此,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校本培训从培训对象看,可分为新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从培训内容来看,有师德修养培训、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专题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心理健康培训等;从培训方式来看,有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例研究、收看录像,也可请专家来指导,或到先进地区观摩教学等;在培训形式上,可将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实现培训模式多样化。

(5)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一头连着教师的业务学习,一头连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学校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采取科研带动的策略,建立立体的、开放的教研网络。要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中促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同时,学校还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相互支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研究内力,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不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成果的获奖等次,也不求在科研部门正式立项,而是一切围绕课改实践的需要,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作为研究对象,组织同事集体攻关,从而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2、研修形式

(1)自修反思式。新课程需要反思型的教师,惟有教师勇于质疑自己、挑战自己,才能逐渐获得专业化提高。因此,我们提出进修要坚持自主性,引导教师自主阅读、理解、反思、构建、寻求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与途径。学校以读书会为组织开展学习活动,鼓励教师写随笔,每两周上交一次。校长和副校长亲阅并和教师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

(2)同伴互学式。一次教研组会议,一个备课组的中心发言,一篇教材处理的各抒己见,一堂公开课的交流切磋,这是最经常、最有效的校本研修。随学期工作进程定期开展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使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尽早立足教坛。备课组活动是学校最基层的集体研修活动。开学前,备课组教师按《课程标准》对整册教材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重点、难点:学期中的集体备课,则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加以集中剖析,共同研究,以确定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分析、判断和教学的设计能力,正是教研组、备课组研修活动的魅力所在。

(3)沙龙探究式。再没有比沙龙研讨活动更轻松的研修方式了。骨干教师首先深入教师之中,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然后逐一进行探究教学。学校实行“校科组”或“级科组”沙龙活动,每周安排一次,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主持,每次确定主题进行沙龙式研讨。一年来,已举办专题沙龙近二十次,教师在宽松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主动接受新理念的培训。

(4)校本讲座式。校本讲座也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论坛,每两个星期进行一次。由正副校长、教导处、政教处的有关人员,为全校教师做讲座,两个学期共组织了十多个主题校本讲座,如《强化课程意识,活用身边资源》、《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有效性探讨》、《教师读书与专业化发展》、《案例研究与专业化发展》、《教师如何做研究》、《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如何转化后进生》等,每个主题都是教师的实践思考和结晶提炼。

(5)网络交流式。学校在自己的网站开办“教研专刊”的网页,定期发布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供教师学习,把教师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上传,鼓励教师上网、看报、读书,搜集整理信息,传播信息,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眼光与时俱进。

3、操作流程

我校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基本操作流程:以贯穿于校本研修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为行动指引:以课堂教学中面对的共性问题为研修专题:通过“研课制”,即学课、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跟课等教学系列研究课,结合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行动研究方式,开展专题研究和专题培训活动;最后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之下,通过自我反思,以撰写课例、案例、随笔、经验总结或论文的形式,对研修作相应反思、总结,并推广成果。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滚动推进,不断向前发展的。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研修校本教研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