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解题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缜密性思维
2009-01-21冒秦国
冒秦国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在解化学题时,有的思路不清,考虑有欠全面而导致答案有误或不全;有的叙述不严谨,顾此失彼,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为了纠正和克服这些不良倾向,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缜密的思维习惯,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引导学生准确充分的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在化学学习中,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学生对元素、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质量分数、溶解度、电解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等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往往在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陷入困境,甚至落人出题者设计的圈套。
例1 下列物质:①Pe,②NaCl,③NH3,④HCI,⑤ CH3COOH,⑥BaSO4,⑦石墨,⑧蔗糖,⑨KOH,⑩水。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_____________。(填序号)
解析:在这里必须对概念的前提和概念里的关键字词(“或”、“和”、“都”)做到相当的理解才能正确分析。
二、准确使用化学用语,简答要有化学的味道
如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严谨的习惯,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有助于对过程的理解和解题的严谨规范。
例2 现有NaOH、Na2CO3和Ba(OH)2三种无色溶液,选用一种试剂把它们鉴别出来。
解析:分别取三种五色溶液少许于三支试管中,然后分别向其中滴加少许稀硫酸。观察,如有气泡出现,则该试管中盛放的是Na2C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试管盛放的是Ba(OH)2;如果没有明显现象,则该试管中盛放的是NaOH溶液。
三、推理必须要严密而有逻辑性
例3 一种白色固体粉末,可能有Na2CO3、 K2SO4、BaCl2、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1)把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过滤;(2)向沉淀中加人足量的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3)在(1)中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又出现白色沉淀。试分析原白色粉末的组成?
解析:由(1)知道肯定有BaCl2;由(2)知道 Na2CO3和K2SO4肯定都存在;而根据现有条件不能肯定NaCl的有无。化学推理要严谨缜密,回答问题要做到言之有据。
四、审题认真细致,善于挖掘隐含信息
不少学生在解题时,缺乏从题中发觉隐含条件的能力,造成思维受阻或思维偏向。
例4 给100 g CaCO3和Ca(HCO3)2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后剩余固体60 g,求Ca(HCO3)2的分解率?
解析:如果原固体混合物都是都是Ca(HCO3)2在加热后应该剩余61.7 g固体,如果原固体混合物都是CaCO3,应该剩余56 g固体,实际情况是Ca (HCO3)2的分解率为100%,该题隐含了部分CaCO3也已经部分分解的隐含条件。
五、关注一般中的特殊,捕捉疏漏所在
有意设置一些由于思维有欠缜密而导致错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研究分析,使学生的思考逐渐完善,提高“免疫能力”。
例5 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2 mol/L,满足此反应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13+、Na+、NO3-、C1-
B.K+、Na+、C1-、NO3-
C.K+、Na+、Cl-、A1O2-
D.K+、NH4+、S042-、NO3-
解析:满足该条件的既可能是pH=2的强酸溶液,又可能是pH=12的溶液,即该题要求的实际条件是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都可以大量共存。
六、设计错例,加强学生对常见错误的认识
例6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标况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是22.4 L。
(2)1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3)22.4 L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11.2 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4)任何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都是22.4 L。
(5)只有在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能是22.4 L。
七、重视解题的过程和解题后的归纳反思
一些学生,尽管做了很多习题,但做题时仍漏洞频频。因此要提高解题效果应放在“反思”上下功夫。要反思解题的方法。许多化学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因此,在解题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解法,要形成解题后反思解题方法的习惯。要反思所涉及的知识点,解题规律以及解题中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