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
2009-01-21黄永乔
黄永乔
新课程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抓住教与学的各个契机,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以下是本人学习新课程理念后,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师生合作共同探索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发现的现实数学问题,都可以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学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引导学生勇于用怀疑的、批判的目光看待数学,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新课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由单一的师传生受的接受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可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寻找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观念和方法上受到训练。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可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学生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体积公式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组织讨论启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动力,只有喜欢、爱好,学生才会积极投身于数学活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要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指导观察思考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重点,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手段,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感悟体验中真正地用“心”去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首先课堂教学中可以常组织学生进行下列讨论:针对一题多解进行讨论,因为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应用的技能技巧也多,这就自然会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灵活运用,同时由于解题方法不同,就必然促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从而使思路开阔,更有效地发展思维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钻研的精神;针对学生的疑点开展讨论,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方程(X-2)(X-1)=0的解为X1=2,X2=1,而ab=0却有三种可能:a=0或b=0或a=b=0,可以进行讨论;组织学生会诊错误。对于解题常见的思维错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详加分析,找出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学生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错在何处和怎样防止产生这些错误,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其次组织学生自己编选习题,它有助于学生弄清有关内容的来龙去脉,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抓住解题要领,总结解题规律。
任何事情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作为反映事物发展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也必然有其规律性。如几何证明题,遇到两圆相切,过切点作切线;遇到圆的切线就过切点作圆的半径,作出这样的辅助线就能沟通几何本身的内在联系,找出解题方法。又如三角函数中公式多,学生难记忆,可将公式分类,总结出一些规律:诱导公式可总结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八个基本公式可用一个六边形来反映等。这些规律就是数学本身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尽量多地知道一些解题思路,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法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指导中要有计划和约束性,在“严”、 “实”、“细”上下功夫,真正落到实处,可以根据数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记笔记、怎样做作业、怎样复习小结等。还可针对数学章节及学习阶段的特点,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入门阶段的学法指导,数学概念、定理等各类基础知识的学法指导等。学法指导其次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活动,经过学生动手、动脑等亲身感受,才能透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过程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猜想、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学法指导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会学习不应只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还要学会在将来的生活、生产中脱离教师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应用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打破书本例题的条条框框,广泛寻找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这是一条易于实施且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