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方式
2009-01-21颜廷根
颜廷根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的向导和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笔者在“合作学习”方面悟出了一点体会。
一、科学的合作形式
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关键要科学合理,要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要尝试 了以下几种合作形式。
(一)两人结对子
让同位或者前后位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注意:学生的座位可按照优、良、差交叉安排),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来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这种合作又可以分两类:1.交叉合作 :“优”—“差”合作,实践证明,适当的时候采用交叉合作,能起到优生对差生的带动作用。 2.同类合作:“优”—“优”合作,由于优生各方面的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合作学习,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差”—“差”合作,如果只单一地使用“优差”合作,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可能会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那些基础相同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互相合作,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就近小组合作
就近小组合作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注意: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氛围。实践证明:在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之间没有压迫感,“能者为师,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作游戏、合作表演、合作监督、合作竞赛、合作调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明确合作目的和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其一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合作,期望学生通过合作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其二是要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
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组内成员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检查者、汇报者、评价者等。小组成员各有其职,均能主动投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角色互换,让每个学生尝试体验不同角色的魅力及不同的成功体验,促进参与意识。
学生互动,教师干啥?(1)游走:应遍及每个角落,但不宜太频繁;(2)观察:应关注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3)介入: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但应根据最少干预和最小帮助的原则。
三、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和时机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合作精神,集思广益的一套学习方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过滥,会产生诸多负效应。只有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和时机,才能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体现合作而合作,为了小组讨论而讨论。很多内容或活动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绝不能让学生合作完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的选择上要注意必要性、整体性、综合性。要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思维价值。也可以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合作探讨,在文章思想矛盾处合作,在教材空白处合作,在反馈评价时合作等。只有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和时机,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让学生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最终达到合作的目的……。如:《故乡》一课我们确定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突破这一难点方法是:启发从三个角度入手,“我”与“闰土”有何不同?今日的杨二嫂与昔日的杨二嫂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不同与变化?并以此为纲,再派生出若干小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课堂分组讨论,目的是最后给两位人物定位。最后在讨论中明确两位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我”是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是当时社会进步希望之所在。而“杨二嫂”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
小组合作不管是新课的导入还是课文的分析只要抓住合作的时机就能有好的效果。如:《孔乙己》一课的导入:“鲁迅先生是家喻户晓的大文豪。他在《孔乙己》(板书课题)的结尾写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人说这是一处败笔,因为‘大约、‘的确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是矛盾的。你同意这种意见吗?为什么?这时可根据课下预习的情况分组研讨,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课堂教学伊始,巧设疑难,引发争论辨析,让学生各抒己见,探索研讨,能促进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之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动机。
四、科学评价,体验成功。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抛弃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和计分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和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一步的迈向成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正处于探索阶段,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使之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