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育制度》的诸多启发和思考
2009-01-20李敏嘉李枫
李敏嘉 李 枫
摘要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关于中国国内生育制度的书籍。本文主要涉及社会结构、人口发展规律及生育文化和生育制度建立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生育制度对人口再生产和财产分配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 社会结构 人口发展规律 生育文化 人口再生产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85-01
一、社会结构和生育制度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充分表达了以“家”为单位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人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建立了人与社会同构关系的认识;主要论述了家庭所负担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是本书不仅仅只是论述了生育问题,只要是与种族延续、生育有关的活动体系都在论述的范围之内做出详细的讲解。其中包括:双系抚育、婚姻的确立、夫妻的配合等等。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充分表达了人作为社会人的责任,首先他阐述了这样的思想人不能单独谋生活,而是要配合各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分工合作达到利益。再次,他把生育看做了“损己利人”的生育,“彻底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就得设法避免生殖,”①但是作为社会的人,就要摒弃这样的思想。作者在书中阐述了社会分工和生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因为社会分工结构靠的就是人在工作才发生作用,但是一个人是不能永久生存的,他会死亡,为了活下去,更好的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必须要维持社会的完整性,就必须维持社会分工的和谐,这样就出现了生育制度。
作为保证社会种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活动,人类对自身的生育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由来已久。“工业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生产、生活社会化的开始。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力量,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而且也改变着人际关系和人们的行为模式。于此同时,一个人与一代人的关系空前密切代际利益被突出。生育和抚育孩子的成本大大增加,而家庭也越来越变成‘接力模式。这就使得生育的替代性和选择性被强化。”②
二、人口发展规律和生育制度
人口的发展规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知识技术高度发展的经济时代,人口发展规律呈现新的态势。人口的发展规律对于生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事业的改善,中国的人口发展呈现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断降低,老龄化社会日益形成。
人口发展规律为生育制度的及时调整做出了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需要。“人口规律是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自觉把握人口发展规律,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③
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的第十一章阐述了“社会容量和人口”的关系,他在这部分表明社会的容量受着结构的限制,社会里的人并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组合。
三、生育文化和生育制度
新型生育文化代表了中国生育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对中国现阶段人口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型生育文化的涵义: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是在婚育方面形成的科学、文明、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新道德、新制度。它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代表着时代进步方向的生育文化。它反应的是一个阶段或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水平,反应着从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约束关系中形成的国家要求和人民不断增长的自身发展和家庭发展需求。④
新型生育文化的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学习和传播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科学的自我保健知识。
在新型生育文化的范畴,生育儿女已经不再是单个家族或者家庭的私事,而是融入整个社会的,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国家兴旺的大事。人口增长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
生育制度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再生产而确立的,生育制度首要的内容就是建立完成功能的相应机构,由于双系抚育没有生理保障,必须用文化手段来保证,于是有了婚姻。⑤
四、人口再生产和生育制度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阐述了要从本质上认识性爱→结婚→成家→生育→种族延续的过程,就要把这个程序倒叙过来,为了种族的延续,社会必须进行人口的再生产即生育;而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就是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的确立;要成家,必须经过社会法定的程序,服从社会规定的两性关系;择偶的标准与夫妇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主要考虑当事双方的感情,而要以能否有效的完成生育而定。
费孝通先生说,这个所谓倒程序,正是中国生育制度文化观的正程序。
人类为什么要种族延续,要进行人口再生产呢?只有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进一步说明生育制度的功能。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人类的种族绵续不必从人类的生理本能的保障入手,而认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是个人、体能够在社会中存活和再生产的保证。
五、财富分配和生育制度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的第十四章讲述了“以多继少”的观点,即历史上在家庭人口众多的情况下,财产的继承存在“以多继少”的境况。
澳洲著名的人口学家J·卡德威尔在研究生育率转变的过程中提出了财富流理论,他认为决定生育率高低的根本条件是家庭关系的革命,特别是家庭内部代际财富流的革命。这种家庭关系革命的实质,是以父代与子代之间“财富流”来衡量的家庭关系的现代化,是父代与子代关系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根本转变。⑥
现代社会随着生育制度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家庭人口减少,家庭财产的继承从费孝通先生书里所阐述的“以多继少”的矛盾逐渐消除,进而转变为财产继承向“以少继多”发展。
“以少继多”消除了财产继承上的障碍,但同时又带来了诸如家庭赡养负担加重等问题。⑦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②雪原.人口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6页.
③刘德中.人口发展规律与和谐社会建设.探求.2007(6).
④王建春.试论新型生育文化在稳定低生育水平中的作用.黑河学刊.2003(1).
⑤余红,钱灵犀.费孝通的《生育制度》及其功能主义社会学.南昌大学学报.1990(1).
⑥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59页.
⑦陶格斯.从“以多继少”到“以少继多”——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