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化学新教材中插图的认识
2009-01-20谢琳
谢 琳
【摘 要】教材中的插图,辅助文字形象生动地展示、解释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插图是新教材中的一个亮点,插图与课文文字的合理搭配,使教材在视觉上显得图文并茂,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师应很好的认识教材中插图的作用,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化学教材 插图 认识
一、从学习情境看,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和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真实的学习情境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的兴趣,升华学生的情感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生情景,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如上册图1-1水的沸腾,图1-2胆矾的研碎,图1-3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图1-4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等等插图中,引领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在情景化的学习中,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经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二、从教学内容看,体现终身教育和社会性
体现终身教育,教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获取终身学习和对未来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如初中应建立的化学核心概念:元素、原子,分子,溶液等。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中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学生从图片中可以感性地认识抽象概念,并结合图片引出化学概念。如教材中引入的粒子模型图,把微观世界里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粒子,简单通俗的呈现出来,既降低知识难度,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象,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对分子、原子先有了感性的认识,原子的构成示意图,使学生理解了原子的内部结构。第四单元章头图水分子的结构,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通过图片,学生从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此外新教材的插图富有直观性,趣味性,鲜活有趣的模型图,使微观抽象的知识形象通俗化,便于理解。如离子的形成观察上册图4—10的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学生便一目了然了。
体现社会性,插图中大量介绍了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联系,如上册图7-29(森林受到酸雨破坏)、图7-30(雕像受到酸雨腐蚀)让学生直面了解到酸雨的危害;图2-8(大气污染)、3-26(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3-32(水污染使鱼大量死亡)、6-17(全球变暖)、下册12-22(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等图片,可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去透视人类面临的其他一系列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森林破坏、土壤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以及有毒有害化学药品的泛滥等现象。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让我们有必要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如图7-36的太阳能电池和图7-37的风力发电。教材中的插图,可激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源意识,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学好化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使学生从真实的情景素材中亲自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感受化学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
三、从学习方式看,体现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插图是教学内容的辅助表现形式,使教材图文并茂,简洁明了。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可以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分析、比较、联想提出问题,并试着运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例如:P52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学生通过图片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即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通过图片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插图中,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步骤及注意点。它们直观、形象,一目了然,从插图所表现的多彩的现象、严密的过程以及状态各异的物质等比生动的语言描述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素材,有利于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学生从图片中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如下册教材的活动与探究中铝与硫酸铜的反应以及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教材中美丽的插图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学生会疑惑的问,“真的能产生这样的现象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迫切希望亲自动手实验,此时,教师可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等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图片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物质的本质,建立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
图片与教材模块中的讨论结合,有利于建立学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如P30讨论栏目中结合图2-8讨论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经验不同,文化与性别、自身特点、生理特点、认知特点等的不同,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可以锻炼表达能力,通过聆听别人的发言,反思自己的想法,可提高元认知水平,有利于知识意义的全面建构。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也发展了相应的能力以及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自我肯定等情感。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弥补因材施教的不足;通过图片与其他模块的结合利于建立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四、从能力培养看,关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创新而能推广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这也说明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图片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上册P57的家庭小实验中,自制一个如图3-23的简易净水器,图中明确展示了净水器结构及制作步骤。下册P44图9-23自制汽水,学生可以通过看图在课外操作实验,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兴趣,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只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才会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实践,满足学生的体验性与实践性的需要。
五、从思想文化看,体现化学史的教育,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从化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化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究精神、实事求是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等都展示了化学家的人文精神品质,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人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的发展需要决定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识、能力、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不应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层面上,同时也要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插图所展示的化学家肖像、实验仪器设备、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实物以及历史文物,体现了化学史的教育。通过人类对化学规律性认识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化学思维逻辑和正确的化学观念;让学生在图片所呈现出来的化学史素材创设的情境活动中,经历化学家的思维脉络,亲自参与了知识的发现、获得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由此,学生不仅获得了具体的知识结论,学会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发展了相应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人类对物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还明白了任何一个发明、创造的探索过程都倾注了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中每一幅插图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通过图片,即让学生与编者进行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很好的认识插图在教材中的功能和作用,尽量挖掘教材插图中所隐藏的教育信息,并通过插图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促使学生感悟出插图的意图所在,使插图成为一种动态的、生动的资源,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相应的能力,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力主编.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4]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胡美玲主编.九年级化学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