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庆聚会为学科发展 学术研讨求教育同辉

2009-01-20毕雪春

人民音乐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上音上海音乐学院校庆

上音附中前身是由1951年贺绿汀创办的音乐少年班发展而成,1953年正式定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在第一任校长程卓如的带领下,学校阔步前进,学科建制逐渐完备,1956年定名为现名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同年,成立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儿童音乐学校。1996年,附小并入附中,实行大、中、小一条龙的音乐教育管理体制。经过历任校长如蒋在文、金村田、续靖宇、东峰、汝洁、黄祖庚、华天礽、赵晓生、徐孟东等及“专家办学”思想的发展,学校成就逐步凸现,上音附中逐渐成为一个品牌。现任校长方蕾教授与一干年轻才俊欲以前辈成就的高起点为动力,勃发奋进百尺竿头,上音附中以更崭新的面貌向前发展。

55年来,上音附中不仅在硬件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软件上也日新月异。2008年岁末,上音附中迎来55周年校庆,这是全面展示学校最新发展的窗口。海内外学子齐聚上海东平路,在11月17日至12月1日期间,以“总结、开拓”的学科发展宏思共讨附中的过去与将来。学校本着“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组织了9场小型座谈会、学术研讨会、音乐会等校庆系列活动,以此凝聚师生的才智,切实推进学校的学科发展。

一、学科发展伴上音附中成长

追求学科建制的合理化是上音附中一直以来的目标,贯穿于学校发展中。

1951年,上音少年班筹备委员会主任谭抒真决定由程卓如、胡靖舫担任班主任在泰兴路481弄50号办起少年班,由此拉开了附中发展的序幕。随后不久迁入江湾市京路新址,首期学生才52人①。学校初创虽举步维艰,但少年班培养演奏的专门人才、挖掘少年儿童的音乐天赋这一办学思想却已形成。

1953年,附中正式挂牌,学校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办学理念,确立了键盘乐器、管弦乐器、中国民族乐器等学科建制。1956年附中得到更大发展,并成立了附属小学,这与大学一起,连接成“大、中、小”一条龙教育体制,学科建制更为全面,形成以器乐演奏专业为主体,外加音乐理论及创作的学科模式,技术训练得到了全世界专家的好评:“每一个窗口都是一个天才”②。

目前,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已今非昔比,有键盘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中国乐器演奏、音乐理论基础(作曲)、声乐、乐器修造、现代乐器演奏等七大专业,基本与大学部的专业设置衔接起来,真正实现了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的目标。学校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也招收部分外籍学生)招生。小学部学制三年,中学部学制六年。现有在校生已逾500余人,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从上音附中的软件方面看,学校具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在职教职工136人,其中教师96人,占教职工总数66.2%,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和高级讲师15名,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24%。同时,还聘请王建中、李名铎、俞丽拿、郑石生、韩铣光、陈嘉敏、王永德等一批著名的教授担任附中的教学工作。

55年来,学校获奖达500余人次,其中国际获奖达161人次,国内获奖达339人次,涌现出刘诗昆、杨立青、赵晓生、殷承宗、陆在易、陈燮阳、闵惠芬、张国勇、王永吉、薛伟、王健、张乐、罗小慈、马晓晖、余隆、许忠、孔祥东、秦立巍、李坚、杜宁武、秦川、封颖、黄若、王之炅、黄蒙拉、宋思衡、郝端端、陈佳峰、石帅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获得文化部及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嘉奖和赞誉,如今的学科建制基本与国际接轨。

上音附中从最初的52人的班级建制发展为现如今的在校生500余人的规模,这不仅是数量上的飞跃,更是学校坚持学科科学发展在质量上的飞跃。学科继续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此次校庆就是为集思广益,谋求学科更大发展所搭建的平台。

二、校庆活动谋学科发展新思路

此次校庆活动繁多,但井然有序,围绕学科新发展而举办了新老校友座谈、教学学术研讨等系列活动,在相聚浓情之时共讨了学科发展方略。

11月25日下午,附中特别请来了退休老教师和附中同庆生日,这场动人而温馨的聚会将学校的过去和现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老前辈们忆起当年学习、生活的情景,并以呵护的爱心对附中现在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座谈会体现了上音附中薪火相传的学科发展精神,展现了上音附中所取得的成就、学校老一辈教育家的无私奉献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对附中的关心。

为体现“专家办学”的理念,充分利用上音学科的整体优势,27日下午举行了“聘请艺术顾问颁证仪式”,俞丽拿、盛一奇、汝洁、陈嘉敏、卢建业、郑石生、赵基阳、丁芷诺、赵晓生和戴树红等10位专家被学校聘为艺术顾问。专家们从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责任感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建议和一些改善措施。新任的学校领导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些建议,要求专家多提批评,以帮助附中更好地发展,向国际一流的目标前进。

11月17日下午,“蓝汉成教授室内乐专业教学公开课”是上音附中近年来活跃的室内乐专业课第一次公开展示。蓝汉成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巴洛克、古典、浪漫等时期音乐的不同风格,以及如何认识莫扎特音乐中的一些具有特征性的音乐语言。此次公开课不仅让在校学生感受到蓝教授系统化的理论思维,也展示了附中在传统器乐教学基础课上的新开拓。

21日下午,俄罗斯留学归来的钢琴伴奏老师叶青主讲的“钢琴艺术辅导教学”吸引了众多师生。从宏观上,叶老师不仅介绍了俄罗斯钢琴艺术伴奏及钢琴室内乐课程设置情况,还论述了自己学习这些课程的感受;从微观上,叶老师解析了《舒伯特a小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展示了经过如上学习和感受而在演奏上如何表现俄罗斯钢琴伴奏的严谨细致。讲座触动了参会的专家,他们结合附中钢琴伴奏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把握钢琴艺术辅导教学方向”、“钢琴伴奏与室内乐教学的关系”两个议题展开讨论,赵晓生、周彬佑、刘美娟和卞敬祖等教授都参与讨论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张秋玲老师结合上海音乐学院钢琴伴奏课程的设置为附中钢琴艺术辅导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4日下午,由吕亦书主持的基本乐理教学研讨会也引起了多人发言,罗雅南的《单声部视唱(上、下册)与上音附中基乐课的教学》、赵波的《浅谈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基乐课单声部旋律听写训练法》等发言都从自己教学的切身感受出发,结合当前该学科的前沿成果,对上音附中的基乐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想法。两位年轻教师的分析阐述引起了汝洁、黄祖庚两教授的呼应,他们强调“乐理、听辨、视唱、听写”合四为一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按专业分层实施。

小提琴教学是上音的强项,这离不开附中的良好生源支持,12月1日下午附中邀请郑石生教授做了题为《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小提琴教学中各阶段的学习任务》的学术讲座,参加人员除附中与大学部弦乐教师外,还吸引了音协小提琴学会组织的来自少年宫的专职弦乐教师。郑教授认为附中要将学校优秀的教学传统及方法传下去,途径很多,方法之一是老教授应当多整理一些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与青年教师交流,以便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他认为小提琴教学的小学、中学阶段一定要以打好扎实的基础为首要任务,具体的是要从音准、发音、节奏三个方面着手,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注重培养部分尖子学生的同时还应当提高整体学生的水平,这将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师们在这其中的指导思想很重要,肩负的责任很重大。郑教授的讲座激起了与会人的同感,其间就“如何安排教学的阶段性任务”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音协与少年宫的弦乐教师们还就现在社会小提琴普及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上音附中教师进行了探讨。

三、音乐盛会现艺术教育新硕果

校庆期间除了各种配合教学的常规举行的教学音乐会外,还于11月21日、27日晚,在附中小音乐厅和贺绿汀音乐厅分别上演了“弦乐国际国内获奖学生音乐会”、“上音附中建校55周年庆典音乐会”两台高质量的音乐会,很好地展示了附中近年来的教学成果。

“弦乐国际国内获奖学生音乐会”从个体艺术技艺的角度展示了附中学子近年来在国内外获奖的情况,显示了上音附中在弦乐教学方面的突出成就,说明当下上音附中以弦乐为特色学科均衡发展的办学思路,音乐会上十余位国内外崭露头角的学子用他们精湛技艺征服了现场观众。“庆典音乐会”则综合展示了附中在各种表演艺术领域的最新成就,尤其展示了学生们合奏能力和群体意识。

四、校庆为学科发展集策略

据校庆组委会诚言,此次55周年校庆对于当下的附中而言却有着突出的历史使命,一是学校如何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传承前辈创下的伟业,结合青年学人的激情,突出地发展好附中的精品教育、特色教育;二是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体现学科教研发展的宏伟规划:办一流学校音乐教育,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创造一流教育环境,培育一流音乐人才,使附中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中等音乐学校集思广益、寻找良策,健全学科发展方略。

①常受宗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大事记》,上海音乐学院内部资料,1997年第109—110页

②茅鼎文主编《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32页

毕雪春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宁)

猜你喜欢

上音上海音乐学院校庆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河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贺河北师范大学百廿校庆
校庆特别报道
上音歌剧院
我校举行建校70 周年校庆活动
“上音二胡”与“海派文化”——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学的实践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