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尚姊妹篇:灾难中的青春担当

2009-01-20

人民音乐 2009年12期
关键词:音乐剧戏剧舞台

智 艳

初看四川人艺出品的音乐剧《未来组合》(李亭编剧,李海鹰作曲,熊源伟导演)是在我大学即将毕业的1999年;2002年,又在哈尔滨全国歌剧音乐剧观摩演出中第二次欣赏该剧。两次观剧都对剧中洋溢着的人性关爱、成长烦恼及其充满青春时尚气息的舞台演绎印象良好,至今还能依稀记得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主题歌《星星》。今年八月的一天,又在电视新闻中见到《未来组合2008》在北京上演的消息,即刻引发我的兴趣和好奇——这个姊妹篇中的2008给人们诉说了怎样的故事,它的情节和人物与第一部是什么关系?出于此前两次观剧的情愫,也抱着对《未来组合2008》(李亭编剧,刘党庆作曲,唐毓椿导演)的种种期待,趁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笔者是其成员之一)暑期去成都调研之机,直接采访了姊妹篇的出品人兼编剧李亭女士;此后又分析了《未来组合2008》的剧本、音像和相关资料,对它那独具匠心的创意、充满时尚活力的舞台演绎有了较真切的体悟。

佳思巧构:大灾难与姊妹篇的奇绝勾连

中外音乐剧的创作表明,一部剧目的成功首先需要好剧本,一个好剧本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看了《未来组合2008》之后,我认为要再加一条:一个好剧本更需要好构思。

《未来组合》的核心情节是围绕一群十七八岁高中生救助、收养一名婴儿展开的,剧作者塑造了江唯唯、熊亮、牛晓涛、马鸣、袁晓月等家境不同、性格各异但均属清纯亮丽80后新一代的艺术群像。

2008年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在给国人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抗震救灾中无数感天动地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场面也强烈震撼着艺术家们的灵魂,激起他们空前的创作冲动和表现欲望。不久,便在我国舞台上涌现出大批以此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与这些作品相比,《未来组合2008》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剧本创意的佳思巧构——它将大灾难与10年前《未来组合》主人公们奇绝地勾连起来,以它的姊妹篇形式写出这些人物10年后在这场国难中的遭际和命运,用他们的青春担当与大爱续写各自的生命篇章。

我们在《未来组合2008》中看到,经历了10年生活磨练之后,《未来组合》主人公们各带岁月印痕和成人风采向我们走来:现今的马鸣属于“闪婚闪离”一族,偕着妻子晨露重回成都,乃是为了去九寨沟“旅游离婚”,结果在地震废墟下经历生死考验,两人终于重归于好;而小保姆袁晓月则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待嫁新娘和怀有慈母心的民办小学教师,在强震中以瘦弱身体护住学生而不幸遇难;牛晓涛是个乐观豁达的出租车司机,在本剧中不仅担任上下串连、贯通全剧的角色,且在地震后开车多次往返灾区接送伤员,其怀孕的妻子丽华是一家医院的护士长,因不顾一切抢救伤员而流产;当年的婴儿“小未来”,10年后成了小学生唐星星,压在水泥板下60多小时,仍顽强地以一曲童谣自娱自勉,而最终奇迹般地获救并与收养她的“代理父母”们重聚;至于在《未来组合》中被称为“金童玉女”的两位主角熊亮和江唯唯,如今一个是上尉军官,一个是留美博士,心心相印却天各一方,为履行同一个救灾使命而从不同方向赶赴抗震第一线,在出色完成各自任务过程中消弥情感距离,让观众对二人爱情之花能否结成甜蜜之果抱有美好憧憬和期待……

很显然,剧本将强震灾难与前一部作品巧妙勾连起来的设计,构成姊妹篇,是一个极具智慧和才华的创意。与一般电视连续剧或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在创作时整体构思和情节框架已经成型根本不同,它的产生完全是剧作家在遭遇强震这一突发事件时创作激情的瞬间爆发和艺术想象的灵光一闪,充分利用《未来组合》已被观众熟悉这个资源,让当年那些人物重新聚集到“5•12”现场接受新考验,续写新故事,展现新风采,既无须重起炉灶,也调动并满足了观众的期待感。因此,从抗震救灾题材同类剧本的创作看,这是一个别具匠心的神来之笔;从音乐剧的商业运作上看,这是一个算计长远的精明之举。

舞台语汇:大关爱与时尚化的立体表现

时尚化的舞台语汇、包括多媒体在内的立体化声光技术的运用在近年来我国音乐剧中屡见不鲜,但是真正能参与戏剧当中并和剧情融合在一起的却不多见。

《未来组合2008》同样也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舞台语汇丰富多变,在我看来是近年来音乐剧作品当中运用得较好的——整个舞台的正后方是一个巨大的多媒体屏幕,两侧放置由建筑抽象化变形而来的航架,随剧情发展组合成有层次的台、梯、架、坡及可变化、可升降的舞台表演空间,不但营造出丰富真实的戏剧情境,舞台节奏和场景切换灵活自如,而且虚与实的结合和衔接也相当自然流畅,给造成较强的视听冲击力,给大关爱的情节与主题以时尚化、立体化的舞台表现。

第一幕牛晓涛与马鸣机场重逢的场景,多媒体首先展示了成都双流机场的现实画面,然后屏幕中马鸣、晨露从候机楼走出,与舞台特定场景完美呼应;接着,屏幕上升,主人公从画面中走上舞台——录像播放与现实表演的衔接非常巧妙自然。

熊亮从部队驻地乘坐直升飞机、江唯唯从美国乘坐国际航班奔赴灾区的舞台处理,借助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不同地点、不同空间的人物和同一时间、同一戏剧行动巧妙地组织在同一个虚拟的航空座舱中,并通过座椅的背靠背及其九十度转角完成二人内心情感抒发的自由切换,从而构建出一个典型的音乐戏剧化场面。

同样,马鸣和晨露在废墟中咬指滴血止渴场面,也是通过舞台画面渲染完成的——在大灾大难面前,人的生命竟是那样渺小,几滴鲜血虽然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在那种特定的大灾难背景下,这样的艺术细节也同样变得真实可信,作曲家通过一个对唱场面来揭示二人在这种九死一生、患难与共中相托终生的真情,使这对“旅游离婚”的小夫妻重新发现了惟有对方才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整个场面由写实到写意,与滴血止渴行动及人物倾心诉说的抒情性歌唱相配合,舞台画面在鲜红色的光束包围中定格,颇有浪漫色彩。

这种通过经济简洁而富于时尚的舞台语汇取得极佳舞台视听效果的奇思妙想,在本剧中还有多处,如第二幕多媒体屏幕显示出舞台场景中电脑打字与不同角色人物切换的叠入画面、地震场面以及舞台上的现实与回忆的灵活穿插,等等。随着故事的发展,可升降台无时不参与戏剧之中,无需舞美道具的笨重切换,随着演员表演区域的调度,舞台上航架的升降腾挪更为直观地给观众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戏剧场景,它们的组接与转换显得流畅而自然。

由此联想到许多原创音乐剧对于豪华舞美的堆砌和滥用从而导致华丽外在包装与贫乏戏剧内涵以及两者严重脱节的现象,与《未来组合2008》简约、时尚,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舞台语汇以及与音乐戏剧内涵的有机结合相比,其中的得失高下值得我们深思。

音乐创作:用通俗流畅的歌曲写人写戏

《未来组合2008》的作曲者,论名望、才华虽不能与李海鹰相提并论,但其音乐创作在整体上仍具较高的专业水准,绝大多数歌曲旋律通俗上口、流畅可听,乐队编配和多声部歌曲写作手段也比较丰富,显出浓郁的流行与时尚风格。如被埋在废墟下的袁晓月为鼓励学生们的生存勇气和信心而唱的《我的鸽子树》,作曲家先在c羽调上让袁晓月唱出含有雅乐音阶特征音变徵的上下两个诉说性乐句,旋即学生们以合唱形式相应和:

谱例1

整首作品紧紧扣住“鸽子树,鸽子花”这个核心,用质朴而流畅的音调来抒发袁晓月师生对于生命和幸福的向往。这首歌的合唱部分在第五幕开场时又再现了一次,为剧中几个主要人物聚集到袁晓月师生牺牲的地方做了必要的音乐铺垫,并引出另一首《不是往事》:

谱例2

这首歌以“不是往事”起兴,由几个主要人物分别唱出,旋律抒情气质浓厚,使作品的整体氛围沉浸在一片倾诉及回忆情调中;含蓄的歌词蕴含着对逝者的深情缅怀、年轻主人公们对爱情和幸福的无限憧憬以及当代青年勇于以青春担当起人间大爱等多重含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全剧最动人的歌曲之一。

更重要的是,剧中一些音乐戏剧化描写可圈可点,说明作曲家在用音乐剧歌曲来写人写戏方面既有自觉追求,也取得了预想的效果。例如:

第二幕熊亮和江唯唯两位主人公在两个不同的戏剧空间中同时出现在观众面前,为配合舞台语汇的奇妙处理,作曲者首先在钢琴伴奏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委婉动人的旋律,引出江唯唯那首抒情气质浓厚的歌曲《那是我的家乡》,接着熊亮以独唱曲《坚持》相呼应,抒发两人对家乡、对灾区、对对方各自不同的牵挂与思念;随即又将独唱发展为优美和谐的二重唱。其间,独奏小提琴声部一直以深情的副旋律对两人的歌唱做补充和穿插,通过这种“由异趋同”的音乐性刻画,揭示了二人回到受灾家乡去抚平创伤、追寻亲人的共同心理。

在用音乐渲染戏剧气氛方面,作曲家也做出了重要努力。这一点以熊亮奉命率领部队赶赴灾区的男声领唱与合唱《不抛弃,不放弃》最为典型:

谱例3

这首合唱采用进行曲的写法,音调雄浑壮美、节奏铿锵有力,前奏、歌曲及间奏之间始终以一二三四的行军口令和部队疾步行进的巨大脚步声作为背景衬托,渲染出豪迈而又紧张的戏剧氛围,表现人民军队不畏艰险、争分夺秒、一往无前、以急行军火速奔赴救灾前线的急切心情,听觉和舞台效果都很强烈。

此外,作曲家运用儿歌《两只老虎》的贯穿发展来写人写戏也相当成功。这首儿歌最先由深埋在废墟下的“小未来”唱出,当即被解放军听到,两方以这首儿歌的应答做媒介,最终将“小未来”成功救出。第二次出现在“小未来”和江唯唯的场景里,年仅十岁的“小未来”受到惊吓而郁郁寡欢,有些自闭,江唯唯借助这首儿歌对她进行心理辅导,唱词首句起先由原有的“两只老虎”,继而代之以 “两个伙伴”,最后发展成“好多伙伴”,并将这首儿歌拓展为饶有童趣的双人舞场面,把一个少年儿童天真无邪、活泼浪漫天性的逐步回归过程刻画得形象而生动。虽说作曲家未能对儿歌音调做出充分的戏剧性展开,但不难看出,这个场面毕竟是以音乐为主要手段推进情节发展、完成戏剧动作的,因而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表演艺术:用音乐剧综合化手段展现真情

本剧不仅在剧名和剧中人物上与《未来组合》是姊妹篇,而且几个主要角色的扮演者也大都启用了当年的那批演员。10年过去了,演员和角色一起成长。如今他们的年龄多与角色相仿,对于音乐剧表演艺术来说,正是成熟之年,收获之年。与当年活力四射但略显青涩的表演相比,他们在本剧中的表演在整体上依然青春时尚、充满活力,但音乐剧表演艺术之歌唱、舞蹈、台词、表演综合化手段运用得日渐成熟,结合得较为自然了。

从声乐演唱方面看,全剧以通俗唱法为主,几个主要演员均有较强的歌唱能力,音乐感觉也不错,对人物和音乐的理解和演绎比较到位,能够注意到音乐表达中的真情抒发和形象塑造。令人赞赏的是,他们的演唱能在舞台调度、角色行动及舞蹈段落中保持气息的稳定和声音的流畅,不论独唱、对唱、重唱还是合唱,能做到声音的平稳,注意声部的和谐。

作为音乐剧,《未来组合2008》中包含较多的话剧和舞蹈场面,对演员的综合表演才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此剧的演员阵容中,不但几个主要演员的台词、表演和舞蹈都有相当的专业水准,而且一些次要角色的扮演者和群众演员在表演时也很投入,无论担纲主演,还是扮演军人、青年志愿者、网友或其他各色人等,无论表演对手戏或重场戏,还是表演热辣火爆的Rap、动感十足的课桌舞、生动诙谐的网络语言以及极富四川特色的乐观调侃,都取得了较好的舞台效果,向我们展示了这批演员多种表演技能训练有素的一面。

我认为,在音乐剧这种高度综合的戏剧品种里,表演艺术的综合化程度非常重要。音乐剧演员具有专业化歌唱能力当然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前提下,要做到声音具有角色感,通过演唱、舞蹈、表演更好地塑造人物,为戏剧服务,则是音乐剧演唱和表演艺术中最为关键也最难解决的一环;而《未来组合2008》之所以在这一点上解决得较好,当与剧组十分注重演员的综合化训练有很大关系,这就为我国音乐剧表演艺术教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当然,此剧在一二度创作上也还存在某些不足,如剧本在一些叙事点上略有重复,笔墨不够集中;主要人物个性化的音乐较少,部分歌曲缺乏动人动听的旋律;第一幕台词的节奏把握欠火候,角色几方的交流和回应都略显生硬,表演痕迹稍重,不够松弛和生活化;由于对音效、灯光及演员的表演和肢体语言等元素的综合运用不够充分,八级特大地震那令人惊悸的破坏力还不足以在画面当中表现出来,气氛渲染和烘托均未达到极致。但这些不足多是局部性的,并未从根本上削弱此剧的艺术感染力。

据李亭女士透露,继《未来组合2008》之后,她在10年后还有制作《未来组合2018》的计划,以打造一个《未来组合》三联剧系列。这个计划如能实现,将是中国音乐剧史上的创举。作为一名音乐剧声乐教师,我对此充满期待。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状况研究》(课题批准号:08JJD760083)之中期成果。]

智艳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声乐表演讲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成员。

(责任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音乐剧戏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