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2009-01-20张素勤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创业能力职业素质学分制

张素勤

摘要: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产学深层次结合,大力推行学分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职业素质;学分制;创业能力;个性化成才;评价体系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与产品升级换代不断加快,面对市场多样的岗位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高职院校只有定位于“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大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才能使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强,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为此,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产学结合的新途径,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一、搭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除看重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外,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毕业生需要具备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高职院校专业划分过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也限制了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搭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岗位技能训练的特色。

二、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产学结合、校企深层次合作的途径,在产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许多高职院校与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纷纷合作成立二级学院或职教集团,依托地方优势产业,不断拓宽产学合作办学渠道,使职业教育获得较快发展。

成立职教集团后,高职院校不仅得到多家企业注入的大量办学资金,能在校内开设各种奖学金、奖教金等,还能借助企业运作模式,把实习基地延伸到工厂车间,把车间建在校园内,实现企业和校园的“零”距离接触。当然,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还受到体制、政策及人才培养目标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限制,需要借助社会、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力量来进一步推广集团化、产业化等办学模式。因此,政府及各地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各行业组织的资源、技术、信息优势,大力支持校企合作、产教联盟,在实训基地建设、土地划拨和税费政策上向职业院校、企业等用人单位适当倾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牵线搭桥的作用。

三、完善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促使学生个性化成才

职业教育在学科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职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不同职业岗位群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有的需要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知识做铺垫,有的则需要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训练。这种职业要求的差别决定了高职教育学制的灵活性和教育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即按照不同职业及其岗位群的差别,学制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因此,在规范基本学制的同时,应给不同专业一定的余地,让学校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例如:义乌工商学院规定,国际贸易系的学生只要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相应的课程成绩就可以被评定为优秀;旅游系的学生一旦被旅行社聘用,就可以带团出去工作;凡被企业雇用从事短期工作的,只要不影响课程学习,学校均“绿灯”放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每获得网上信誉度的一颗钻即可被奖励两个学分,通过提升电子商务信誉度,学生同样可以毕业。这些举措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优势得到较大发挥,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推行学分奖励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驱动力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高职院校还可以采取学分奖励制度。如对学习难度较大的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可以把考核成绩分为A、B、C三个级别,获得优秀级别A的学生在拿到该课程基本学分的同时,还可被奖励1学分;相反,考核得C的学生在得到基本学分的同时还要被减去1学分。而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能等级考试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在省部级或国家组织的各种技能比赛中获得荣誉证书,在省级以上单位开展的素质教育、素质拓展活动及社会实践评比活动中取得优良成绩的,均可被奖励学分,可以替代某些理论课程(分层教学)的等值学分。

学分制可以增强各专业之间课程的相互融合渗透,拓宽学生学习各专业知识的空间。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有可能选修《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课程,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有可能选修《家具设计》(室内设计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生物工程与食品加工专业)或者《汽车装潢与养护》《汽车检测与维护》(机电专业)等课程,灵活性、宽学科的知识结构将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定位提供更为开阔的技能选择,激励学生增强学习动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伴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增加实践活动,使实践教学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生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比如:中南民族大学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都要体验开网店,并将网上创业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武汉大学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并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增设创业课,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创业;义乌工商学院设立了“创业园”,出台了《学生勤工助学实施办法》《关于鼓励与引导学生创业的若干规定》等制度,不仅为学生提供创业工作室,免收房租、水电费、网络费用,联系物美价廉的货,专门配备创业指导老师,还为学生挑选信誉好的物流快递公司,积极引导学生创业。

五、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转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应由学校自主考评转向由社会、企业考核认证及学校考评三结合,评价标准应涵盖公共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相关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评价内容综合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要涵盖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的各种素质要求也纳入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和收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职业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目前,企业招聘人才的理念正在由过去招聘“最好的”转向招聘“最好用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应兼顾行业、企业、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通过广泛收集来自社会及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评价信息,力求调动行业、企业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积极性,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考核的真实性、准确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充分就业。行业评价是将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作为评价学生、实施教学考核的依据,学校将相关职业技能知识点穿插渗透到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中去,使学校教学与行业要求相一致,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企业评价则采取反馈式,即由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绩效完成状况、职业道德修养、就业观、对企业的忠诚度等作出具体评价。学校借助完善的职业岗位测评体系,获取学生毕业后的成才建档跟踪资料,以及同行企业对同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接受率、认同感的数据测评,通过对比分析,寻找本校在综合教学实力上的差距,以调整教学方案。

三是教学质量评价由偏重于量的标准转向量与质的标准并举。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都侧重于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核指标,实际上,对专业技能的实训考核应采用质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价法、苏格拉底研讨式评价法、答辩法等。尤其是表现性评价法已被许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即在一个真实或者仿真的环境中,让学生完成一项具体任务,教师对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这些量与质并举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专业和课程的标准化建设[J].职教论坛,2007,(1).

[2]张延忠,林士璇.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实践[J].职业技术研究,2007,(32).

责编:一木

猜你喜欢

创业能力职业素质学分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气设备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