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探析

2009-01-20李杰虎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12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教育

李杰虎

摘要: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匮乏,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扩大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范围,增加教育投入,整合社会职教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利益补偿机制;产业化运作;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而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远比不上本科院校多,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十分突出。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一、明确职业教育内涵,扩大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范围

前段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农民工返乡,加剧了就业压力,如何充分利用各地的职业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应制定政策鼓励各职业院校开展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例,由于培训规模大、层次多,地方劳动行政部门监管不力,一些职能部门与职业技能鉴定站(点)运作不规范,这就出现了多头管理、多头发证的现象。技能鉴定证书是企业选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应切实履行起监督职责,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管理,规范鉴定程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各地区应根据经济需要选择实力雄厚、具备考核条件的职业院校与企业作为培训和鉴定基地,在基地建设和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并充分调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联手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扩大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范围,增强职业资格证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增加教育投入,重视和规范职业教育

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按照我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将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纳入财政全额预算,或按生均经费标准给予正常的经费支持,切实履行政府办学的法定义务;着手制定或完善关于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公用经费、教师编制、实习实训设备配备等一系列国家办学标准,依法落实政策和实行问责制度,真正建立长治久安的保障机制;增加公共财政对技能培训的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搭建资源共享的实训平台,建立信用担保和贷款贴息制度,解决融资难问题;调整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经费分配结构,落实城市教育附加费和企业培训经费用于高职教育的政策,保障职业院校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企业、个人以各种形式投资参与职业教育发展,从法律上明确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义务;改革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制定公平政策,使中职、高职衔接顺畅,让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工资、社会保障、人才选拔等方面享有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样的待遇;强化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搭建有利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立交桥”,最终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整合社会职教资源,促进产、教深层次合作,拓宽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

企业缺乏参与职教的内驱力,致使许多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在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投入等方面缺乏深层次合作。为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健全和完善法律政策的激励机制,保障各方参与者的切身利益。借助社会、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力量,在实训基地建设、土地划拨和税费政策上向职业院校、企业适当倾斜,尽快制定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校企之间人才流动的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二是进一步拓展职教融资渠道,推动教育产业化运作。政府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从法律上强化职教集团的利益连接功能。一方面,要吸引各企业以投资入股、联合办学的形式为各成员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评估等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组建股份制职教集团,明确各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和方式、人才输出等方面形成凝聚力和对外辐射力,促进教育成果的产业化。三是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职业院校“松绑”。由于地方行政部门所考虑的利益不同,职业院校在筹资、设施建设、招聘、联合办学和教职工福利待遇等方面往往受到行政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许多公办职业院校的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机构臃肿、办学成本过高。因此,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和完善地方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与协调功能体制,赋予职业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对促进教育资源整合、保障职业教育稳步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四、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深化学分制改革,彰显技能成才的特色

职业院校推行学分制改革,不仅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个性差异灵活选择毕业时间,而且有利于学校改变校内各专业、系部之间的封闭状态,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增强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拓展学生学习各专业课程的空间。因此,在教学及考核方面应进行配套改革,对实践性强的专业应加大操作学分的比重。不仅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要有实训项目考核,而且在基地顶岗实习或利用寒暑假打工、创业的岗位体验以及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等都可以折算为一定标准的学分,最终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学分制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改革应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尤其是伴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加强实践活动指导,使其在教学进程中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为此,职业院校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活动,学校应考虑按其规模、效益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以引导学生差异化成才、多途径就业。

五、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不仅要有政策,还要出台实施细则并加以落实。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专职教师,扩大校企双方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互聘;强化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从企业选派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或吸纳学校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作为减免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的一项指标,以有效地推动产教结合;要求职业院校每年必须选派一定比例的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到企业从事岗位实践活动1至2个月;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与本科院校应有所不同,应适当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岗位从业资格的考核;建立适应职业院校专业教学需要的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职称认定制度,完善对内聘、外聘的“双师型”教师待遇及职称申报政策;建立外聘兼职教师信息网,扩大职业院校和外聘教师的选择范围,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等等。

六、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职业岗位测评体系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后,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应由学校自主考评的方式转向由社会、行业、企业及学校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一是评价内容要综合化。即不仅要涵盖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应具备的各种素质要求也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情感动机教育、职业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兼顾行业、企业、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三是教学质量评价应由侧重于量的指标转向侧重于量与质的指标并举。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都侧重以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考核指标,而教学中对专业技能的考核应更多地采用质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等。尤其对办学质量的考核不能只看就业率的高低,而要考虑就业质量、专业对口以及企业的信誉度评价等。

参考文献:

[1]祝士明,杨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周劲松,李怡.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4).

责编:晓岚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教育
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寒湿地植被生态恢复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