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科学》课的几个关键
2009-01-20陈炳仁
陈炳仁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给了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的机会,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要求也相应增强。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课堂要兼顾所有学生,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如何弥补由这种差异造成的缺陷,尽可能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笔者认为进行课外辅导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课外辅导既能帮助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友好、互助的桥梁,又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笔者整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事例,对辅导谈三点体会。
一、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辅导
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对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现在无论哪种考试都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有一部分学生提及:“老师,你分析讲解的问题我听得懂,可是让我做即使是很相似的题目,还是做不出,怎么办?”这类同学就是有一定典型性,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较为薄弱。笔者用三个方面措施来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表述所学知识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可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例:在学习了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后,学生在具体事例判断中仍然出错较多,笔者就让学生针对概念用自己的语言或符号表述四种类型,教师帮助整理。然后再次练习,效果较好。又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如何理解切割磁感线,让学生想象与生活中的哪些事例类似?割草,割水稻,并且用肢体语言体会怎样才能割断。这种方法,学生既易接受又易表述且终身不忘。总之,只有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经过大脑分析得出来的东西,才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
2.让学生例举相关知识的生活问题
只有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知识迁移,去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师应多挖掘生活事例,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迁移情景。例:讲授到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和光照的变化而变化时,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可能用到半导体材料?什么电饭锅、电热水器、自动烘干器、光控开关等等,可能用到的都可以加以肯定,教师简要分析此种仪器中用到的半导体材料的电阻是随什么变化而变化的。以后学生遇到类似情景,不至于一片茫然,也就给学生以后接触具体问题铺设了一定条件。
3.巧妙点拨,培养迁移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相关问题”。也就强调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就是力量,但必须在应用中才能真正发挥力量。例:重为G的木块,用水平外力F把它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不动,分析木块受到的力。学生难理解的是摩擦力的方向,因为知道摩擦是阻碍物体运动的,也就容易认为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A同学就认为物体没有运动就没有摩擦力,B同学单纯地从匀速拉动物体时拉力与摩擦力相平衡就得出:摩擦力大小:Ff,方向:水平向右。A同学有静摩擦知识的缺陷,B同学有死搬硬套结论的嫌疑。为了纠正错误及形成良好的迁移,笔者先设计了以下三个情景:(1)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很小的力去推,没动。(2)桌面上放一毛巾,毛巾上放一木块,拖动毛巾使木块与毛巾一起向前运动。(3)回顾人走路时,脚向后蹬地,人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分析以上三个情景得出:静摩擦力的实质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力,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再让同学回到原题,并想象如外力F不够大时,木块会怎样运动?——向下滑。说明木块有向下滑动的趋势,最后把知识迁移,应用得出静摩擦力与重力相平衡,大小:Ff=G,方向:竖直向上。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新情景之间构建联系,解决新问题,实际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加强对说理题的辅导
笔者把主要用语言文字叙述、说明回答的科学问题归类为说理题。说理题是将认识水平从初级向高级过渡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及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对此类题较怵,有时回答了一大篇,却没点到点子上扣分了;有时知道大致意思,但表述不清楚而难全对;更有甚者由于科学概念不规范,术语不准确而大错。例:两辆质量相等的汽车,甲运动得快而不易停下来,把此现象解释成为甲汽车的惯性大。又如某导体接在电路中时,当电流变大时,就错误地得出该导体的电阻在减小等等。从种种情形来看,教师平常必须加强此类题的辅导。笔者在辅导中主要指导以下两点:
1.做好示范,理清思路
学生对说理题回答缺乏一定方法,教师首先要做好说理题解答的示范,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让学生能从模仿到自行解答。例:在解答“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为什么会弯曲?”时,首先确定好光的传播方向,从水射向空气(这一点必须强调:眼睛只是接受光的器官,不能发光),好多学生的错误就从这里开始的。第二,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做光路图。第三,明确提出:人眼接收这束光线,总感觉光线是笔直传来的,在光路图中反向延长,就得到了变浅的虚像,虚像位置与实物位置不一致,因此,人看上去,筷子在水中部分和空气中部分发生了弯曲。最后,让学生试着解释“池水变浅”“潜入水中的运动员看游泳池的壁灯,变高了”。并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直至形成一定的分析思路。
2.强调运用规律的正确性,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初中电学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原因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又无相关生活经验,二是需一定逻辑推理能力,不能单从几个结论堆砌就能解决问题。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电学内容时,往往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教师在辅导时,必须帮助学生分析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切不可让学生盲目套用公式,甚至识记答案。例:对如图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时,问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此问一出,有同学直接答:电流表变小,电压表变小(或变大)。但继续询问电压表为什么这样变化?学生就支支吾吾就说不清了,一会儿说U2=I2R2,因为R2变大,所以U2变大。一会儿又说:电压与电流成正比,因为电流变小,所以U2也变小。笔者给第一种说法指出I2是不变的吗?实际上I2是变小的。能确定U2是变大吗?给第二种说法明确指出: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只适用于同一导体。这两种解法错误都是:运用规律不正确,推理存在缺陷。给第一种说法纠正时,指出U2=I2R2中,因I2、R2都是变化的,且变化规律不同,无法确定U2大小。在数学中称是双变量,必须转化为单变量,先判断U1=I1R1,因为R1不变,当I1变小时,U1变小,再根据串联电路特点U2=U-U1,电源电压U不变,U1变小时,U2就变大。这两步推理中,始终只有一个变量,就能确定电压表的变化。给第二种说法,同样只要转化到定值电阻R1,推理过程实质是一样的,再让学生生用语言说明。在解答说理题过程中,要保证规律运用的正确性,再配合一定的分析推理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加强对落后生的辅导
学生开始接触科学时,一般有很高的兴趣,但随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推进,不少同学就“知难而退”。原因是学生的个体差异会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更明显的表现出来,如少顾及,甚至不顾及这个的差异,势必造成尖子生营养不良,落后生消化不良。笔者认为对落后生的辅导,关键在于解决:如何使落后生实现“不学——想学——能学”的转变。
1.树立信心,消除对学科学的恐惧感
笔者从自信心的培养入手,以改变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为突破口,以励志教育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例:班级中一位平时不肯学习,上课经常出神,有时还会做出一些稀奇古怪事情的学生。笔者给他讲英国科学家戴维的故事:戴维小时候不爱学习,是个出名的浪子,甚至在学校还作弄同学和老师。父亲死去后,戴维在药店当学徒,因不学无术而受到同事的蔑视后,下定决心,发愤读书。在22岁时,利用药店的器材制取并研究了N2O(一氧化二氮)“笑气”而名声大振,25岁时,就当上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一生中在电化学方面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你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完全来得及,你的脑袋灵活,还有小聪明,向戴维学习一样会有出息的。果然,该生在初中后二年中,学习努力多了,并顺利地考上高中,现就读大二呢。与该生通讯中,他还不止一次地感谢我给他的信心、鼓励。要让落后生能做到“想学”,首先需给他信心,帮助他确立目标。
2.知识的部分到整体的辅导
班级总会有学习习惯不好、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如听之任之,就会越陷越深,只会发展为“A、B、C、D”高手。笔者在对此类学生辅导时选择:把知识分块,逐一解决;再逐渐整合的方式。让学生从分块知识的学习中体验成功,使学生逐渐感觉“能学”。笔者之所以这样做,认为:落后生不可能通过一朝一夕的努力,成绩就能突飞猛进,获得成功,那就需要通过部分知识的掌握,来体验成功,只有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才会对知识产生向往,进而产生兴趣。例:在力学辅导时,笔者就先把“重要的力”割裂成“重力、摩擦力、压力”三块,逐一对三种力的概念、大小、单位、方向、生活中实例等等,花较多时间复习;然后再整合比较三种力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在辅导过程中还经常“明知故问”,让学生回答,体验成功。有时,的确学生也会“答非所问”,但笔者始终坚持自己的“明知故问”,学生的“答非所问”,不就暴露了知识的缺陷嘛,能利用此机会及时纠正。笔者在辅导过程中还始终教育学生:学一点一滴都是你的成绩,值得自豪!让落后生从“想学”到“能学”,就是辅导的成功,相信真正的差生也会越来越少。
笔者认为:如何使学生掌握一定解题方法,形成一定能力,帮助落后生取得一定进步,是教师辅导的关键。课外辅导,既能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又能突显教师的成就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兰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