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语文课堂起死回生
2009-01-20李国民
李国民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这样烦琐无味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被指示和被动接受的角色。如何使语文课堂起死回生?笔者认为应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更新教育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一、打破课堂沉默状态,使书声响起来
没有读书功夫,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几乎是不可能的。有句格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不仅有益于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更有益于对学生心灵的感染和塑造。这种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鼓励学生朗读。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语感,就会将它化为一种语文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质。为此,笔者认为应给学生创造朗读机会。
可以安排学生在每天早晨上课之前,放开声音朗读,读的内容可以是语文课文、作文、报纸杂志,甚至各种阅读资料。通过朗读,使学生凭借对声音的经验直觉而对语言作出敏锐的反映,通过瞬间性的感知与领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采取“退耕还林”式做法,把语文课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读报。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阅读材料拿到课堂上,把可读性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谈谈感受、看法,谈谈从中汲取的写作经验。还可以进行仿写句子、段落,甚至文章的练习,在边阅读边模仿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提高。
此外,从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上看,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信学生有创新意识,把课堂时间充分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文章,理解作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和眼睛去分析、去辨别、去认识、去玩味。
二、废除“填鸭式”教学,培养自主学习方式
“填鸭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由于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这种被动的消极状态,便抑制了其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导致学生思维不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思路打不开,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表现,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如:
1.教学生自学,让学生参与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实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真正的教育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参与。
2.积极调整课堂结构,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以往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加以改革和调整,让语文课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笔者曾做过以下尝试:针对语文课的特点在班内开展一系列趣味活动,如组建广播小组、板报小组,手抄报小组,都分别设有编辑、抄写、美工等。这些兴趣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当然所有这些稿件都出自本班学生之笔。这样以兴趣小组带动了全班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鼓励和表扬,教师从每周学生作文中选取优秀作文汇集成册,并在墙报上开设“本周小作家”栏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这些活动的开展,必须需要时间保证。在每周语文课中,课时分配是这样的:语文讲读课占1/3课时,作文课占1/3课时,活动课和读书课占1/3课时。语文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以教师讲授为辅,真正达到语文课堂上的“退耕还林”目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如何改?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言,这好比写一篇文章,只要你抓住了主题,你就可以让你的思路纵横驰骋,只要不离开主题,越吸引读者,便越是好作品。就这一堂课来讲,如何才能吸引学生?那就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每一个课堂都孕育出一片茂密的森林。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宋道口镇侯各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