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商业银行竞争力财务评价
2009-01-19
前言
本部分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全国性商业银行可分为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类,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8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0.6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26%;负债总额3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3%。所有者权益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38%;各项存款33.57万亿元,各项贷款20.63万亿元,均较上年有较大增长;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中部分银行因未披露完整的财务报告,无法获取足够的资料,在个别项目的分析中只好加以省略。
资本状况
截至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超过国际监管水平。达标银行204家,比上年增加43家,未达标银行仅1家(非全国性商业银行);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见图1)。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率为100%。
2008年,我国经济减速趋势明显,银行业风险进一步暴露。为应对风险,实现稳健发展,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对补充资本十分重视。银监会非正式提出监管导向,敦促上市银行在2008年底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以上;全国性商业银行为达到新的监管要求,也为了业务发展与规模扩大,纷纷采取增发与发债等形式积极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
图2列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历经年内多种形式的补充资本金的努力,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到了8%的及格线,中信、交行、中行等11家银行在10%以上,其中中信在上年基础上略有下降,但仍处于17家银行中最高的水平;深发展、恒丰、浦发等6家银行在8%~10%之间,其中深发展、恒丰分别为8.6%和8.9%,相对较低。农行和光大通过注资与次级债的发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都达到监管要求。整体看来,资本充足率最高的几家多是新近上市的银行,且以大型银行为主;资本充足率偏低的多是上市经年的中小银行,相对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是在快速的规模扩张中消耗资本较多所造成的。
图3列示2008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4%的达标线之上。其中,渤海、中信最高,分别达到13.2%和12.3%;包括农行在内的大型银行,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8%以上;而中小银行中,除兴业略高(8.9%)外,均相对较低。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的是浦发和深发展,为5.1%和5.3%,虽属合格,但按照银监会的政策导向,仍逼近达标红线。
进入2009年,随着信贷规模的大幅放大,各行资本充足率与上年底相比进一步降低。其中,中行2009年一季度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88%,比上年度末下降0.9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34%,比上年度末下降1.09个百分点。工行2009年一季度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97%,比上年度末下降0.7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11%,比上年度末下降0.95个百分点。深发展及浦发2009年一季末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53%与8.72%,离10%的严格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为有效补充资本,各行采取发债与增发等多种形式积极应对。
发债是2008年以来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主要方式。除农行和光大分别发行了500亿元和160亿元次级债外,招商、深发展、民生、浦发、恒丰、建行和工行也先后在股东大会通过了发行债券的议案。其中,2008年8月,招商发行300亿元次级债;10月,深发展获准发行100亿元次级债、100亿元金融债及80亿元混合资本债;12月26日,浦发发行总额不超过82亿元的次级债;此外,2009年1月,恒丰发行10亿元次级债;2月,建行发行300亿元次级债;3月,民生发行50亿元混合资本债券;7月,工行发行350亿元次级债。各行均明确表示该资金将用于提高资本充足率。
增发与IPO也是补充资本的途径,但受制于2008年股票市场的疲软,IPO与二级市场增发股票难度很大。2008年只有华夏于2008年11月向首钢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德意志银行三家股东定向增发了7.9亿股股份,募集资金115.58亿元,从而成功地将其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至年末的11.4%,扩大了资产规模的增长空间,为利润进一步增长奠定了基础。进入2009年,股票市场回暖,银行上市增发之念重启。民生于2009年6月重启H股上市之旅,计划赴港发行不超过38.18亿股的股份;光大、农行的IPO进程正在积极推进,一旦完成,相信会大大提高其资本充足率水平。
近年来随着资产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风险资产不断增加,加之工行、招商、民生等银行对外并购活动踊跃,资本耗费较大,各行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以工行为例,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06年的12.23%下降到2008年的10.75%,资本充足率也从2006年的14.05%下降到2008年的13.06%。进入2009年,工行一季度核心资本充足率9.97%,资本充足率12.11%,进一步下降。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为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规模提供了前提和潜力,反之则成为瓶颈。从本质上看,目前以发债补充附属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做法主要还是商业银行间友好互持,在价格上没有优势,风险仍留在银行系统之中;且监管部门还规定,长期次级债务的可计算价值以核心资本净额的50%为限,商业银行持有他行发行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总额不得超过其核心资本的20%。可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王道还在于股东追加投资,用真金白银补充核心资本,形式上应以IPO和定向增发为主。
2009年,股票市场绝地反弹,带来了无尽的希望。相信商业银行应该会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在切实补充资本方面有所作为。
资产质量
2008年,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尽管在第四季度一度出现反复,但总体情况并没有如普遍预期一样出现较大问题,反而延续了前几年持续下降的趋势。
截至2008年底,我国银行业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5603亿元,比年初减少7082亿元,下降了55.83%;不良贷款率2.4%,比年初下降3.7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均有所改善,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下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贷款集中度三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2008年资产质量情况。
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865.13亿元,较上年下降7145亿元,降幅达59.49%;其中,次级、可疑及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为2249亿元、2122亿元和495亿元,次级类较上年上升22%,可疑类与损失类则分别下降51%和91%。农行于2008年11月剥离处置8156.95亿元不良资产,是全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总体向好的最重要因素。
图4列示2003~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03~2008年间,除2007年较上年有小幅增加外,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21045亿元下降至2008年的4865亿元,降幅达76.88%。其中2008年与上年相比,下降的绝对额和降幅均为第一。
图5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2003~2008年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较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延续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仅次于2003~2004年度;其中次级类1.1%,可疑类1.1%,损失类0.2%,除次级类较上年有所增加外,可疑类和损失类均保持了自2003年以来一直向下的变动趋势,且变动幅度十分可观。
从2008年内不良变化的情况来看,2008年四季度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出现拐头倾向,无论是余额和比率都上升非常快,反映出在需求大幅下滑所带来的经济暂时性休克过程中,银行资产质量承受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一些与外需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如轻工、纺织、批发、房地产等。
进入2009年后,随着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发挥作用,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经营情况和资产状况均有所好转。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435.8亿元,比年初减少429.5亿元,不良贷款率1.74%,比年初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763.5亿元,比年初减少444.8亿元,不良贷款率1.99%,比年初下降0.81个百分点;中小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72.3亿元,比年初增加15.2亿元,不良贷款率1.03%,比年初下降0.32个百分点。
2008年,各行不良贷款率均在5%以下,其中五家大型银行不良率在1.92%~4.32%之间,中小型银行在0.25%~2.86%之间。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渤海银行,为0.25%;浙商、恒丰紧随其后,分别为0.39%和0.55%。上述三家银行或成立时间短,或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不具备很强的代表性。除此之外,不良贷款率低于1%的有两家,即深发展(0.68%)和兴业(0.83%)。招商、民生和浦发分别为1.11%,1.20%和1.21%,继续保持较低的不良率水平。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是农行和广发两家非上市银行,分别为4.32%和2.86%,其中农行在财务重组后,其不良贷款率大幅降至监管部门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所设定的5%警戒线内,已经跻身合格之列。
不良贷款余额基本随各行资产规模排序。在五家大型银行中,农行不良贷款余额的绝对值最高,为1341亿元;交行最低,为246亿元。在中小银行中,除渤海、浙商和恒丰因规模相对较小及成立时间较晚的因素而不良贷款余额在0.89亿元~3.62亿元之间外,深发展不良额19亿元,兴业不良额41亿元,相对而言最低;招商、光大最高,分别为97亿元和92亿元。
图6列示了2008年各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对于2007年的变化情况。尽管在第四季度出现拐头迹象,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总体上仍呈下降的趋势。同2007年相比,除浙商和渤海在原来近乎为零的基础上微有增加外,各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农行和深发展下降最多。农行通过按账面值剥离处置不良资产8156.95亿元,使其不良率较上年一举下降19个百分点;深发展继统一核销2007年第四季度损失类不良资产9.71亿元后,在2008年第四季度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大额信贷拨备与核销,计提拨备56亿元,同期核销呆账贷款94亿元,使不良贷款率从上年的5.64%降至0.68%,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此外,光大和广发2008年不良率分别下降了2.52和1.14个百分点,降幅也属可观。
图7列示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07和2008年不良贷款余额较各自上一年的变动情况。图中可见,尽管大部分银行2008年不良额仍在下降,但除深发展、光大、华夏和恒丰外,其余不良额下降幅度均小于2007年。在2008年出现不良额增长的银行中,交行2007年较上年尚减少8亿元,2008年即增加28亿元;中信2007年同比减少31亿元,而2008年则同比增长6亿元;民生更是连续两年出现不良额的增加,2007年同比增长9亿元,2008年同比增长11亿元。
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2007年,为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防范风险,监管部门要求中小型银行(包括股份制及城商行)的拨备覆盖率要达到150%以上,大型银行拨备率达到130%,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普遍提高,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08年底,五家大型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53%,同比上升122.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09.8%,同比上升76.4个百分点;中小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98.5%,同比上升28.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69.6%,同比上升55.1个百分点,大大超过监管部门设定的要求。
图8列示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及其与2007年的对比情况。图中可见,大型银行中,交行拨备覆盖率最高,达到166%,建行与工行分别为132%和130%,也超过监管及格线,而农行和中行分别为64%和122%,没有达标。在中小银行中,除渤海和浙商不具备可比数字外,大部分银行都实现达标,其中兴业和招商均超过200%,浦发以192%的拨备覆盖率继续保持较高的拨备水平。中小银行中拨备覆盖率最低也是唯一一家没有达到监管及格线的是深发展,为105%,显见属于为其整体战略有所取舍。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及格的中小银行,其拨备覆盖率都刚刚越过150%的监管及格线,如中信、广发和民生为150%,华夏、光大分别为151%和152%,令人联想到在数字背后,各行在年终为达标而做出的“神奇的一跳”。
进入2009年,我国银行业继续加强风险抵补能力的建设,加大风险准备。截至2009年6月底,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34.3%,比年初上升17.9个百分点。
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情况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贷款集中度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监管标准要求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从披露相应数据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情况看,2008年底各行的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图9和图10分别列示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08年及2007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情况。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兴业、浦发和工行不足3%,其余银行亦多集中在3%~5%之间,只有浙商、光大与渤海较高,其中渤海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在上年6.4%的基础上进一步攀升至9.03%,在各行中继续排名第一,并已经逼近10%的监管红线。在具可比性的14家银行中,有9家的这一指标较上年下降,其中光大由上一年的15%下降8.5个百分点至6.7%,已达到监管要求;华夏、兴业、浦发、深发展和建行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中行保持不变;交行、中信、民生和渤海有所提高,其中交行提高1.11个百分点,幅度最大。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光大、浙商最高,分别为48%和40%;渤海较低,为13%;其他银行大多集中在20%~30%之间。除中行和建行微有增加外,各行该项指标均有所下降,尤其是部分中小银行下降幅度很大。光大较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从而最终实现了公布此类数据的银行全部达标;华夏和深发展在上年超过40%的高位上分别下降14和16个百分点,成功远离监管红线。其余银行则年际变化较小,反映出其客户基础相对稳定的特点。
监管指标中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的行业集中度没有规定。但是银行贷款的行业、地区、客户集中度越大,越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在宏观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在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的趋势更应引起认真的关注。本文选择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前三大贷款行业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作为判断其贷款行业集中度的参考指标。
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导向,纷纷修订完善行业信贷政策,强化信贷投向管理,加大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小企业、三农、灾区重建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着力提高电力、交通、能源等行业贷款占比;通过实施行业限额管理,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行业集中度风险控制,取得较好的成效。从贷款的行业投向结构上看,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物流、电力能源等行业贷款在各大银行贷款中占比较大。
图11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的前三大行业占全部贷款总额的比重。图中可见,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该指标较上一年平均下降4.12个百分点至53.13%,贷款的行业投放集中度总体上有所下降。各行三大行业贷款集中度多在45%~60%一线,光大、交行相对较低,分别为38%与44%;深发展该项指标在上年基础上提升两个百分点至73%,行业集中程度最高。总体而言,在具有可比数据的12家银行中,除工行微升0.5个百分点、建行与深发展上升2个百分点外,大部分银行的前三大行业贷款集中度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中行下降幅度最大,达22个百分点,交行和华夏也分别有12和11个百分点的降幅,显示出较强的控制贷款集中度的能力。
盈利能力
2008年,尽管面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全国性商业银行整体上仍然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体现出一定的盈利能力。以下先从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评价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然后再分别从影响银行利润的三个最主要部分——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和支出管理水平——出发,具体评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总体情况
净利润增长率
2008年,我国银行业在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中继续保持了盈利的良好成长。在受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资本市场低迷、利率调整以及特大自然灾害等诸多减收增支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盈利表现高于预期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主要的盈利因素在于主营业务的较快增长、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营业成本的有效降低以及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分季节看,受拨备计提上升和利差收窄影响,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状况呈现先高后低、逐季递减的态势。以除农行外的四家大型银行为例,四行净利润全年平均增速达27.20%,各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76.98%、30.34%、14.09%和-26.24%,四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
图12列示2008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增长情况。2008年,各行净利润平均增长42.4%。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等五家大型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1112亿元、926.4亿元、643.6亿元、514.53亿元及283.93亿元,工行和建行以净利润排名,已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大银行。九家中小银行(为与上年度有效对比,不含恒丰、广发和渤海)平均增幅37.03%,低于上一年度45个百分点。
就增幅而言,除农行外的四家大型银行平均增幅32.28%,低于上一年度22个百分点。农行增长65%,增幅最大;除中行因国际化程度高、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而仅增长16%外,工行、建行和交行净利润增幅均在30%以上,普遍好于预期。
中小银行多数增幅在30%以上,恒丰因基数较小增长105%,增幅最大;浦发增长91%,其稳健经营所带来的突出盈利能力令人侧目;深发展因年末计提拨备56亿元,使其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76%,是唯一一家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广发与民生净利润同比增长相对较少,反映其年末为满足监管要求而将拨备覆盖率大幅提至150%所致的捉襟见肘。
影响全国性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因素包括:一是各行规模增长与利差扩大共同推高净利息收入增幅;二是成本费用得到有效管理,费用的投入产出能力提高;三是各行不良率进一步下降,信用成本下降显著;四是有效税率不同程度地有所降低,税率降低抵消资产减值影响。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很好地反映了各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通常,决定这两个指标的因素包括净利润与资产平均余额,此外,信贷资产质量、中间业务收入、利息及经营支出水平,以及税收等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图13对比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2007和2008年度净资产收益率。除深发展和渤海银行外,其他银行均在监管指标的及格线之上。浦发2008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为35.66%,遥遥领先于其他银行,恒丰、招商净资产收益率接近30%,在各家银行中仅次于浦发。深发展年末计提拨备,净利润大幅降低,引致净资产收益率降为4.36%,仅高于因开业时间短而不具备相关可比性的渤海银行。单就大型银行而言,建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超过20%;中行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机,汇兑损失拖累利润增长,净资产收益率相对最低。农行在财务重组后,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录得17.72%,已属难能可贵。
同上年相比,浦发、恒丰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提升12个和10个百分点,是增幅最大的银行;深发展下降29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其余各家银行的变动幅度均在正负3%之间。由此可见,拜国际化程度较低之赐,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并未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出现明显的波动。
图14对比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2007和2008年总资产收益率。2008年,在总共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只有华夏、广发、深发展与渤海四家银行未达到0.6%的监管及格线,其中广发及深发展均为由上年及格线上滑落至不及格的。余下的13家银行中,招商、建行、工行、兴业等6家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已达到国际优秀银行1.17%~1.2%的水平。其中招商总资产收益率为1.46%,继续保持各行中最好的水平,传统上出色的个人业务仍然是招商较强盈利能力的制胜法宝;在大型银行中,建行与工行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1%和1.21%,显示出较好的盈利能力;在中小银行中,兴业和中信分别以1.22%和1.21%排名第二和第三,其中兴业以资金业务和个贷业务为特色,中信强调以特色经营参与竞争,在传统强势对公业务基础上践行特色零售银行业务战略,显见成绩斐然。因计提拨备因素而全年业绩深受影响的深发展,一直致力于压低非存款负债、提高资金流动性、细分市场寻求高利润回报,并且以同业拆借方式降低资金成本和稳定息差,已经形成一种充分利用和调配现有资源、压低经营杠杆和提高财务杠杆的业务模式,相信在快刀乱麻的战略调整后,未来必将受惠。
除去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中行,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在整体上增幅相当,年际增长在0.2~0.3个百分点之间;中小银行增长差距较大,招商、兴业和浦发增长逾0.4个百分点,其中招商最高,提高0.55个百分点,而增幅最低的华夏只提高了0.04个百分点。
同上年相比,多数银行总资产收益率有所提升。浦发提升0.27个百分点,升幅最大;中信与工行分别提升0.24与0.2个百分点,仅次于浦发。在农行、中行、广发和深发展四家总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深发展下降最多,为0.73个百分点;华夏虽较上年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在及格线下,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利息收入水平
存贷款息差收入是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利息收入水平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2008年全国性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以除农行外的四家大型银行为例,2008年其净利息收入较上年增加928亿元,增幅为14.9%,其中规模增加因素贡献为74.6%,利差变动因素贡献为25.4%。四家银行利息收入较上年增加2068亿元,其中规模增加因素贡献为59%,利差变动因素贡献为41%;利息支出较上年增加1140亿元,其中规模增加因素贡献为46.3%,利差变动因素贡献为53.7%。
本文从利息收入比、净利息差与净利息收益率三个角度讨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比
利息收入比是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图15列示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07年与2008年的利息收入比。图中可见,除中行、华夏外,各行2008年利息收入比均在80%以上,浙商、浦发和光大甚至在90%以上,其盈利模式过分依赖利差收入的特点十分明显。即便对于利息收入比最低的中行(71%)和华夏(77%),由于投资收益分别占其营业收入的15%和14%,表明其营业收入中中间业务的份额十分有限,仍很难说其盈利模式进入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同2007年相比,多数银行的利息收入比都有所降低。除中行与渤海下降7个百分点以上外,降幅多在3~6个百分点之间;招商、农行和光大利息收入比有所增加,其中招商提升了2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原因在于其利息收入增幅超过中间业务收入增幅近10个百分点。
净利息差与净利息收益率
考察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净利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净利息差按日均生息资产收益率与日均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差额计算,净利息收益率是净利息收入与平均升息资产总额的比率,考察单位生息资产所创造的利息收入,两者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净利息收益率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同净利差相似,可以相互参照。
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息差整体上升的宏观原因包括:(1)2007年央行六次升息产生滞后影响,使客户贷款平均收益率提高,尽管受到始于2008年第四季度的降息影响,贷款收益率在第四季度出现了回落,但其负面影响没有超过滞后的正面影响;(2)人民币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使得银行证券投资收益率上升;(3)在降息周期中,各行都要经历贷款和存款的重新定价。在短期,存款利率的下调速度要快于贷款利率的下调速度,有利于银行的利差扩大;然而从长期看,随着重新定价效果的逐步显现,贷款下调幅度高于存款,净利差会有所缩小。
自2008年9月以来央行先后5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累计下降2.1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0.27个百分点,直接对商业银行利差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持续降息令市场收益率大幅下降,货币市场利率、债券收益率相应下降,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利差,减少盈利;加之我国正进入降息周期,可以预计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息差将有所收窄,信贷成本趋于上升,各银行盈利能力面临严峻挑战,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将面临很大挑战。
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2008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年中,资本市场出现深度调整,2007年以来推动中间业务迅猛发展的基金代销等资本市场相关业务风光不再。本文中,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中间人参与的金融服务,其收入反映为利润表上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判别中间业务的重要标准是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人才、网点和系统等资源提供收费服务,其自身并不作为交易主体参与业务并承担风险。
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风险小、收益相对稳定、不占用或少占用资本。中间业务发达与否,客观反映了商业银行服务收入多元化的能力和水平。
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其增幅
中间业务净收入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净额,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绝对水平。图18对比列示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其增幅。2008年,11家银行的中间业务平均增长45.82%,远远低于2007年度平均124.51%的增幅。显而易见,资本市场过山车式的运行轨迹已经全面映射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尤其是2007年曾经火爆异常的基金代销等资本市场相关业务更是深受影响。尽管在绝对数值上中间业务仍然有可观增长,但是其剧烈的变动幅度还是反映出各行中间业务在结构上过于集中于同质的产品,主动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抗风险能力略嫌不足。
中间业务占比
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之比(以下简称“中间业务占比”)是衡量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整体上稳中有升。总体而言,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等四大行中间业务占比较高,建行、工行最高,均超过14%,中行、交行也在11%以上。中小规模银行间,中间业务占比差异明显。招商和民生分别达到13.86%和12.74%,是其中的佼佼者;华夏、浦发和深发展虽有所改善,但仍是此中最低者(参见图20)。
动态而言,往年该项指标占优的银行略有下降,而基数相对较低的银行则分别录得不同程度的增加。从图21可见,2007年各行无一例外,中间业务占比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2008年则苦乐不均:工行、中行、交行和招商这四家上一年度中间业务占比表现突出的银行后继乏力,指标出现下滑,招商更是下降了1.65个百分点,为四行之最;而其他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在2008年普遍提升较多,其中民生提高3.74个百分点,最为突出。
中间业务收入结构
由于各行披露的中间业务收入明细详略不一,口径也不尽相同,只能对其披露的有关信息加以整理后才有望窥见2008年中间业务收入结构的一些共性特点。本文所做两处较大的调整包括:一是根据本文定义和大多数行的做法,暂将中行所列“外汇买卖价差收入”从其手续费中去除;二是将委托贷款、理财业务手续费划归代理类。
整体而言,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集中于支付结算、担保承诺、银行卡、咨询顾问、代理和资产托管六大类,但在披露时各行有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省略掉其中的一两项。检视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代理业务结构占比有较大下降,但仍是中间业务的主流业务。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资本市场的火爆曾经带动了银行代理业务(主要是代理基金销售)的迅猛发展,并进而推动银行中间业务整体上的“大跃进”;然而2008年中资本市场的飞流直下瞬间冻结了代理业务,也成为影响当年银行业中间业务的最主要因素。从披露相关信息的九家银行中,2008年代理业务所占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除深发展和兴业分别下降2个和6个百分点外,其他7家银行的下降幅度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建行和招商更是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代理业务在各行中间业务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九家银行中,有两家代理业务结构占比排名第一,还有四家排在第二。工行代理业务结构占比最高,占到全部中间业务的30%;其他银行中,除深发展外,代理业务所占比重均在15%以上。
银行卡业务稳中有升,结构占比普遍提高。与代理业务相反,银行卡业务在2008年对中间业务贡献增大。11家银行全部披露了银行卡的数据,其结构占比无一例外地有所提升。
银行卡业务涵盖借记卡和信用卡,其手续费主要来自年费和交易手续费。历经多年共同耕耘,我国银行卡消费习惯渐入人心,各行银行卡业务从发卡量到卡均余额、消费额等都有长足的发展、向上势头非常明显,有望成为中间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信用卡业务在经济下行阶段时所遭遇的信用风险上升问题。
对公中间业务全面发展
始自2006年的上一轮中间业务大发展主要源自以个人为对象的收费与代理服务佣金,而对公中间业务除中小银行在咨询顾问业务方面偶有亮点外,基本上波澜不惊。2008年中间业务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对公客户为对象的中间业务全面发展,填补了代理业务所让出的份额,主要体现在担保承诺和咨询顾问方面。
图23列示对比了2007和2008年担保承诺业务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的结构占比情况。图中可见,浦发、华夏和中行的担保承诺业务占到其中间业务的20%以上,成为手续费的主要来源。除华夏下降5个百分点、中信和兴业分别微降1个百分点外,其余七家银行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民生和中行增长最多,分别提高了8个和7个百分点;工行尽管占比仅有4%,但事实上已经在上一年度基础上提高了3个百分点。
咨询顾问业务是中小规模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个特色,由于其中的融资顾问业务收入游走于利息与非利息之间,还曾经引起很多关注与争论。从图24可以看出,2008年无论大行还是中小银行,其咨询顾问业务均较上年有了很大发展。在结构占比的绝对数上,尽管因上年占比过高而收缩了7个百分点,民生的咨询顾问业务占比36%,依然是其最重要的中间业务;其他银行的咨询顾问业务占比均有所提高,其中兴业咨询顾问业务占比大幅上升16个百分点;深发展的咨询顾问业务从无到有,占比迅速达到16%;中信、建行、浦发和华夏较上年提高了9~10个百分点;工行专注于投融资顾问、常年财务顾问、企业信息服务和短期融资券等内容,咨询顾问业务收入持续增加,在较高基数上提升6个百分点至80.28亿元,相当于2008年国内前二十大券商的投行收入总和。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往往与其资产负债业务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可谓完善服务的业务延伸,这在对公业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2008年,除上述两类业务外,各行支付结算、资产托管等对公中间业务的份额也普遍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应该说,代理业务份额下降,其他业务份额提升,意味着中间业务在形势所迫下走向稳定均衡与理性发展的第一步。
成本控制水平
成本收入比是银监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风险抵补类指标之一,该指标通过对比商业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相对变化来衡量其成本支出管理水平,在数值上等于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按照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高于45%。
图25对比列示2007和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情况。图中可见,2008年除渤海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因成立不久、营业费用较高而突破监管要求达到59%以外,其他各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均不高于监管要求的45%。大部分银行的成本收入比集中在30%~40%之间,农行、浙商刚好在45%达标线上,民生和华夏超过40%,成本控制任务依然艰巨。比较而言,规模较大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较低,工行和建行该项指标分别为30%和31%,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的,表现出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
对比2007年,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有意识地压缩营业成本,内部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能力有所提高,成本收入比指标普遍下降。不含广发在内的16家银行中,有十家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渤海下降8个百分点,工行、中行和建行三家大型银行均在原来较低的基数上下降了5个百分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其控制成本的能力较强。在中小银行中,中信的成本收入比一直在较低的水平上,2008年下降2个百分点至33%,是同类银行中最低的;民生传统上成本收入比一直居高不下,2008年较上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降至监管要求的及格线以内,在同类银行中虽属最高,但降幅最大。
流动性分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我国货币政策由上半年的适度从紧转为下半年的适度宽松。2008年上半年,人民银行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连续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14.5%上调至17.5%,流动性逐步趋紧;2008年9月份以来,人民银行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截至2008年末,动态测算共释放流动性约8000亿元,各行人民币存款持续增长,资金稳定性不断增强,贷款发放较为平稳,金融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
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的急剧变化是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的严峻挑战。首先,宏观经济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较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迫使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政策上相应地做出应急性的快速调整;其次,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增强,但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需求萎缩,商业银行资金合理运用的难度加大;第三,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收益降低,公允价值波动较大,部分流动性资产的变现代价较大。
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主要包括贷存比、流动性比率、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贷存比是银行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目前监管部门为商业银行设置的监管红线是不超过75%。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择贷存比和流动性比率衡量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
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情况概述
2008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50.07%,比年初上升9.9个百分点(见图26)。存贷比69.2%,比年初下降3.3个百分点。12月底,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5.6%,比年初上升2.0个百分点。全部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均达到25%以上的监管标准,流动性管理水平总体上升。
贷存比分析
贷存比是银行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贷存比越高,说明吸收的存款大部分被贷出去了,银行的盈利水平越高,但是贷存比过高,就会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图27列示对比2007和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贷存款比例。图中可见,除上年度唯一贷存比超标的深发展在2008年仍处于超标状态外,其余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贷存比均在75%的监管红线之下。工行等五家大型银行贷存比整体上相对较低,分布于51%~64%之间,农行最低,交行最高,显示出规模较大的银行其流动性相对充裕。中小银行的贷存比一贯较高,2008年均在70%以上,其中深发展贷存比最高,为79%,与上年度持平;兴业最低,也近71%。其中,恒丰、民生距离监管指标已咫尺之遥,在发展诉求与监管要求间的艰难平衡跃然纸上。
动态而言,由于银监会要求自2008年起计算贷存比指标时,分子“各项贷款”中不再扣减“贴现”,但各行所公布2007年贷存比均未作调整,使其实际口径较公布数值为大。从趋势看,五家大型银行除工行、交行的贷存比微升0.1和0.6个百分点外,均较上年有所下降,农行下降1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同口径的下降幅度实际上更大);中小银行则正好相反,除中信、光大有轻微下降外,大多数银行的贷存比呈上升趋势,华夏、广发和渤海上升幅度在4个百分点以上。
贷存比提出十几年来,我国金融业日新月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资产方面,债券资产的占比逐步提高;负债方面,同业存款和发行债券的资金来源占比也稳步提高。随着国内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多样化、资产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以及资产负债管理手段的改进和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不论从总量管理手段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管理手段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存贷比作为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核心非现场监管指标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现实局限性。在现实分析中,一些银行已经逐渐开始放弃使用这一指标描述流动性。尽管如此,在监管指标框架下,我们还是能够据此对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情况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和印象。
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低于25%。
图28对比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2007和2008年末的流动性比率。图中可见,各行2008年流动性比率均在25%达标线上,均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工行流动性比率最低,为33%;光大、深发展、兴业略低,均在41%左右;恒丰和浙商最高,分别为68%和63%。除此之外,其余各行的流动性比率集中分布在50-50%之间,流动性水平接近。
同2007年相比,仅有恒丰和浙商的流动性比率下降,其余各行均呈上升态势。其中,中行、浦发均提高16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最大;中信、广发、建行和民生也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升幅。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整体上升的局面真实地反映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客观现实。
(本部分报告执笔人:张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