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与衍生金融工具
2009-01-19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少人谈金融衍生工具色变,并且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提出诸多质疑。一时间,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问题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日前,在“2008 年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高峰论坛”上,多位业界专家学者围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质量及其会计实务与学科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外监管内控制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周勤业教授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和风险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但衍生金融工具并未增大金融市场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基础不完善、使用不当和监管失控。周勤业教授从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角度提出建议:
第一,投资主体自我监管方面。建立风险决策机制和监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及时获取和传递风险信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强化内部审计。
第二,行业和交易所的自律监管方面。创建完备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处理市场异常情况和违规行为。
第三,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机构监管,应对突发事件进行临时干预措施,加强国际监管与合作。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部合伙人胡亮先生强调,应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并提出了相关审计策略,包括: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识别和管控机制、业务流程、系统及关键控制;测试并验证关键内部控制,确定是否可靠;对交易进行实质性测试,包括向对手方询证;评价被审计单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合理性;测试衍生工具的估值等。
虚实兼顾的功能再造
上海金融学院副院长吴大器教授认为,在市场风险监管中,应充分建立会计视角的VAR 法来度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作为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必要补充,提供市场风险导向会计信息是必要而急需的。采用VAR 法来度量和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可以赋予传统会计信息的风险导向含义,不仅利于外界对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上风险偏好的了解,进行风险监控,也利于企业通过适时的风险导向会计信息进行风险管理,并有利于决策。
在对目前商业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吴大器教授提出应从业务流程再造着手,利用现代IT 技术打造商业银行的适时会计信息系统,并从内部控制出发,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特殊性进行会计业务流程的再设计,并提出了相应的操作细则,以期从流程上有效控制人为操作风险。
理论与实践互融
上海金融学院会计学院院长袁树民教授认为,衍生金融会计学科建设,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要结合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与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会计与金融复合的应用型人才。
面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对会计功能的双重呼唤,吴大器教授建议理论界与实务界应携起手来,从创新思维出发,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有效功能再造的研究,加强金融工具会计的系列规范,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风险控制与监管,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与内部控制,推进会计在服务经济、防范风险、正确估量和预测未来中的功能拓展。同时,要把研究前沿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在开门办学、开放培养中更好地实现会计工作者的交流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