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彩虹
2009-01-19倪芳华
倪芳华
“倘若快活的蓝色知更鸟能飞越彩虹,那为何我却不能?!,生活宛如一首平常的歌,惟有有了信念和追求,才会奏出高亢的旋律;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终点的美丽固然重要,善于欣赏沿途的风景则更是一种大智慧。
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回首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无论环境怎样变迁、角色怎样转换,我始终不渝地坚守着“做一个最好的自己”的人生信念,带着爱心与责任,在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平凡历程中,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地奉献给我所钟情的教育事业。
从职业到事业
1984年7月,我从江苏省丹阳师范毕业,分配到句容市城镇第一小学——一所百年老校任教。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学校举行了热烈而简朴的欢迎仪式,张为群老校长那热情洋溢而又语重心长的话语至今记忆犹新:“你们是第一批最年轻的师范生,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是学校的一笔财富。目前,学校的师资青黄不接,85%的教师是你们的父母辈。你们遇到了教育改革的好时光,一定要把自己的才智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要为学校的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老校长的激励与期望,使作为两名年青教师之一的我,深感在一小工作是何等的荣幸又是何等有压力!从教学的第一天起,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杂事、琐碎事、麻烦事,我都津津有味地默默做着。也许是我的工作热情和吃苦精神感动了领导,一年后我便被提拔为教导副主任。
尽管担任教导副主任兼班主任,每周还得上二十多节课,工作十分辛苦,但我毫无怨言,以苦为乐。为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我主动自加压力,积极创造机会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能。
然而,成长之路并不平坦。第一次向全镇开课,我精心设计教案并反复推敲,自以为万事俱备,没想到结果却出人意料。课堂上,平时伶牙俐齿的学生却忽然变得沉默了,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我只好自己唱“独角戏”。课上“砸”了!我受到了校长的严厉批评。我困惑极了,找不到好课的感觉,更找不到做一个好教师的感觉。
幸运的是不久后的一天下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来到我们学校,他在校长的陪同下视察校园,并走进了我和另一名青年教师的课堂,尽管时间很短暂。但大师简短的话语却让我茅塞顿开。他说:“这两位青年教师个人素质还不错。要记住:‘深刻理解教材的意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多听课、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是上好每节课的保证;永远不要重复自己,更不要重复别人,这是提升自己的前提。”
从那以后,我一有时间就主动听其他教师的课,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习研究名师的教学思想,并寻找机会外出学习。我先后争取到南京拉萨路小学、琅琊路小学,昆山蓬琅中心小学等名校学习观摩;第一次亲眼目睹了邱学华、孙丽谷等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名校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我渐渐明白,做一名好教师光有满腔热情和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还须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我开始着手准备参加高一层次的进修学习。1988年,听说镇江教育学院在句容办大专函授班了,我喜忧参半,一次又一次地向老校长去争取这次机会,因为前两次都作了精心准备,却因我是小学老师而无缘去考。也许是我的进取心和诚意还有泪水打动了校长,她终于同意向局里争取让我报考了,我真是欣喜若狂!带着对知识的新的渴求,我持之以恒地参加了为期三年的高师中文函授学习。我坚持晚办公,看中外名著,品“美文”、诵经典,吮吸着知识的琼浆,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心潮澎湃地与书籍进行着心灵的对话。读教育专著,写教学心得,苦练教学基本功,精心设计打磨每一份教案,不断反思教学的得与失,力求使教育教学过程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充盈着生命的灵动。尽管当时收入微薄。但我每月都要将工资的三分之一用于买书。我坚持读书学习,不断丰盈自己的精神底蕴。
在工作的第七年,我的工资仍只有100元左右。这七年中共有9名青年教师先后分到我校,然而陆陆续续改行调走了6人,他们有的进了机关,有的调到其他事业单位,有的下了商海。面对种种诱惑,我固守着心灵的一片宁静,默默地在三尺讲台前耕耘,陶醉于和学生共同编织的智慧生活中。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享受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书读得多了,课听得多了,我越来越感悟到: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创造,才能焕发出生命的魅力。于是,我带着学习后的收获,一方面设法购买了好几本关于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的书籍,边学边实践;另一方面我找到校长争取机会向全镇、全市进行公开教学,接受专家和同行们的指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反思、改进,我的课堂教学逐步从稚嫩走向成熟。在市首届青年教师数学评优课及基本功竞赛中我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在全市素质教育现场会上,我的一节“长方体的认识”的展示课。受到了教研员的高度评价,他说课案设计新颖,整节课充盈浓郁的数学味,每个环节都水到渠成。与此同时,我所带的班级也获得团市委授予的惟一的优秀中队,自己也被评为市优秀团员。渐渐地,我找到了做教师的感觉,也积淀了一些做教师的底气,同时也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这份信念。1992年我的一篇数学论文《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江苏教育》杂志上发表。1995年我被提拔为华阳一小副校长,2001年1月,我从华阳一小调入华阳中心小学担任副校长。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辛勤的耕耘带给了我成长的喜悦!我深知要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用三年的时间,2000年自己又凭着顽强的毅力顺利完成了近二十门功课的本科自学考试。作为女人,要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天平着实不易,在多方面压力面前我从未言弃,一直用心浇灌事业的沃土,永远让它芳草茂盛。
固守着心灵的一片宁静,我默默地在三尺讲台前耕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
从有恒到无痕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每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师爱,好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犹如春风,恬淡而惬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用真诚的情感去开启每个学生的心扉,将爱与责任化作久旱的甘霖,点点滴滴滋润孩子的心田。
1985年9月10日。市里召开“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大会,会上全国优秀教师杨其兰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市领导为她颁了奖。我羡慕极了,更被杨老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的人格深深感染。那一刻起我就暗下决心,要当一名像杨老师那样具有童心母爱的好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把自己的爱均匀地洒向他们,使每个学生的心田都有教师爱的雨露、爱的阳光,不因个性、美丑、贫富、学习成绩的好坏、进步与落后而有所偏爱。
然而,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望,却要付出许多的辛劳。
记得在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校长找到我,让我班接纳两个特殊的学生:一个女孩叫甜甜是癫痫病人,一
个男孩余杰是聋哑人。看着这两个孩子,我的心凉了半截,但看到家长们那期待的眼神,看到校长那信任的目光,我还是欣然接受下来了。从此,班上的烦心事便接连不断:那患癫痫病的女孩经常发病,当时既无手机又无固定电话,我就经常背着患病女孩不是跑医院就是跑她家;那聋哑的男孩经常乱叫和哭泣,我便学起简单的手语并教育其他同学要加倍地关心他。我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每个孩子。也感动着每个家长。班上每项工作家长都特别支持,每项活动孩子们都表现得特别出色,两年下来班级受到了市里嘉奖。我真诚的关爱和辛勤的劳动得到了孩子们的回报。孩子们听到我声音嘶哑了。便悄悄送上各种药品给我;我的生日到了,孩子们就在校园广播站为我点歌,还会自制贺卡给我;孩子们听说我不跟班上了,会一起哭起来,有的家长还会找校长要求我跟班上。因为有了这种爱,我便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孩子们真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们纯真的心灵。
多年来,我始终保有一颗童心,细心观察孩子的表情,直抵他们的心灵世界,善于倾听孩子们的话语,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求,为他们在生命成长中提供适宜的土壤和养料。为了让班上一个腿脚不便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组织成立了帮扶小组,安排同学轮流护理;为了让一个离异家庭即将逃学的孩子找回自信并感受爱的阳光,我让她担任数学课代表,并多次沟通让她远嫁他乡的妈妈回来和孩子一起生活:为了让一个特殊的问题儿童成为健康的孩子,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认真做个案记录,及时配合矫治……记不清多少次和学生促膝谈心,进行个别心理辅导,记不清多少次赠送书本给学生,记不清多少次和学生一起探究数学王国的奥秘,让他们领略数学的博大精深和逻辑之美。我和学生一起哭一起笑。我们说悄悄话,我们野炊,我们一起走向社会调查实践,一起融入自然观察发现。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让育人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虽说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然而,幽谷飞香不一般。每当学生毕业离校时,他们总会依依不舍地与我合影留念,有的还热泪盈眶地说,将来也要做一名像我一样的好教师。二十多年过去了,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好多学生当上了人民教师:有的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有的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还有的成了我的同事,他们从我的手里接过了爱的火炬,继续播撒着爱的光华。
从梦想到花开
初为人师,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我的教育教学充满着情与智的魅力,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智慧而快乐地成长。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多年来,我苦心孤诣,执着探索,有过柳暗花明的喜悦,也有过山重水复的困扰。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描绘了全新的教育教学蓝图。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课程如一盏明灯,让我的视界豁然开朗,照耀了我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旅程。然而从理解到行动需要经历一个观念更新、方式转变、行为跟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行走在改革创新的路途上。
我深知,良好教育的建构,必须有先进教育思想之光的烛照和引领。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有了很多次参加高层次培训的机会。每一次培训都让我的思想经受一场洗礼。2002年省首届数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让我如沐春风,耳目一新;专家、学者面对面的指点和引领,让我视界敞亮。2006年省首届特级教师后备人员的培训,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南京的文化底蕴、上海的海纳百川、北京的博大精深;让我领略了名师、大师的风采:陈平的灵动、于漪的厚重、曹文轩的睿智、朱小蔓对教育的真知卓见,更加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念。2008年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管理者赴英国考察学习的培训活动,让我亲身体验了英国的高度发达和文明,真切地感受着英国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尤其是其基础教育的无限魅力。回来后。我向全体教师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英国学习见闻及体会”专题讲座。各类各级培训升华了我的教育理念,提升了我的教学境界,使我对基础教育及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带着培训收获的新理念、新思想,我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实践。2009年10月,我在学校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数学工作室。我和同事们一道交流、分享,共同探讨如何将新理念新思想内化为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不断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坚持每学期听课六十节以上,不断与同行们交流、切磋、共享、积累;不断探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在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赵清正及曹慧的精心指导下,我在教研科研园地里锲而不舍地跋涉着,坚持进行省市级课题研究,勤奋探索,悉心总结。不辍笔耕。我始终致力于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张扬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形成了“扎实”与“灵活”统一、“情智”与“风趣”和谐的教学特色;我始终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打造,用文化濡染孩子们的精神底色,让读书成为教师智慧生成的生活方式,让学校课程散发出本土芬芳,形成了我校“本土资源课程化”这一特色,精心打造了“书香濡染心灵、艺术怡情益智、礼仪修身立人”三个亮点,为孩子们营造了智慧发展的精神家园。
我始终把机遇当作挑战,努力超越自我,以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2002年11月,在市首届校长论文演讲比赛及教学评比中分获一等奖。2007年5月,在江苏省“杏坛杯”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2007年10月。我送教到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江苏省2009"与名师同行”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作了《读书伴我成长学习超越自我》的演讲,并上了一节展示课《找规律》,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几年来,我撰写的多篇文章在全国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小学教学研究》及《江苏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我还主持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主持编写了《爱我句容》校本教材1-6册,受到了专家的肯定,学生的喜爱。
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在教育的旅途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让我不断超越现实,走向更高的境界。
凭着对三尺讲台的热爱,在26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始终把奉献当成人生的最高境界。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我先后被授予镇江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句容市特级教师后备人员、句容市"313二期”工程科技骨干等称号。2002年被授予镇江市“讲三德、做三好”标兵,并代表句容市参加了镇江市级讲师团巡回演讲。2004年9月被授予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7年12月被中央教科所授予“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今年,又被光荣地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春雨无声润桃李,东风有意催梅兰。”也许在教育的岗位上,我们终将平凡一生。但我依然会用无声的诺言——用爱与责任承载学生的灿烂与辉煌!继续朝着“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这一目标不断奋进。彩虹之路,高高在上;彩虹之上,天空湛蓝;有些梦想,你敢憧憬,真会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