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烘干”多用“晒干”
2009-01-19任定保
任定保
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长今在一次菜肴比赛中求胜心切,她做的一种汤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炖到三天,而是靠加添一种类似味精的东西来调好味道的。结果输了。但她对输的原因认识不足,因而受到了师傅严厉的处罚:被派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保姆身边,负责照顾其生活。保姆临终前想要带一种口味独特的“今夏米”给她已经逝去的哥哥。为了满足保姆的心愿,长今到处寻找这种米,无意中她发现有一位老人正在晒这种米,十分欣喜。但老人说,米最起码要晒四个太阳才能晒干。长今怕保姆等不到米晒干,强行从晒米人那里要了些米,点燃炉灶把米烘干了。烘干的米送到了保姆手中,保姆尝了尝,正是她要找的那种米,但是觉得味道不如她以前吃过的那米好。后来,晒米老人将米晒干后送来了,保姆一尝,味道很美,跟她以前吃过的一样,保姆满足了心愿,安详地离开了人间……长今也终于从这件事情中知道了师傅处罚自己的良苦用心,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是按其规律有序发展的,所以,凡事都要诚心诚意地做。
据我的理解,“诚心诚意地做”就是不投机取巧,不急于求成,而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把米“晒干”就是属于“诚心诚意地做”,因为“晒干”不仅需要至少四天的时间,而且每天都要把米晒出去,收进来,中途还要经常翻动,没有耐心、怕吃辛苦是不行的。而“烘干”就要容易得多了,花费的时间也少。
我想,在培养名师的问题上,不也与这做米一样,有“晒干”和“烘干”之别吗?
所谓“烘干”,就是选拔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给他们办“专门的培训班”来“开小灶”,并给予特殊的优待:没有先进称号的,优先给他评;没有论文的,想法子给他补;没有公开课的,创造条件给他上;没有研究论文的,托关系给他发;没有研究课题的,走后门帮他立……这样,这些享受了特殊优待的苗子,就呼呼地往上冒,很快就会鹤立鸡群,成为高人一头的名师。
而所谓“晒干”,则是以教师群体为本,坚持面向全体,积极为全体教师提供成长的条件,为每个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营造出可以自主发展、自由竞争的氛围,让每一个教师的才智自然地得到发挥,其个性自由地得以张扬。这样,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的过程中,名师也就会慢慢地脱颖而出。
显然,从培养名师的速度来看,“烘干”的方法确实优于“晒干”的方法。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缩短名师成长的周期。实行名师的按计划批量生产——要什么规格就有什么规格,想培养谁就培养谁,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这正是目前许多人在师资建设方面都热衷“烘干”、冷落“晒干”的原因所在。
殊不知,正如“烘干”的米比不上“晒干”的米味道好一样,那些靠特殊优待培养出的名师,除了丰厚的待遇令人羡慕外,真正能让身边的同伴心悦诚服的东西并不多。如果把这样培养出的名师比作鲜花,那他们大多香味不浓,充其量只能引发“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效应。这是因为。人的发展是按规律进行的,从刚入门的新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再到优秀教师,乃至成为名师,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阶段就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梯。人的一生就是沿着这一个个阶梯拾级而上的。而每一级阶梯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特定的任务,人登在了什么阶梯上就有什么任务需要完成,并且完成这样的任务一般也是需要相应的时间的。
另外,将少数人选拔出来按照名师的标准去“烘干”,乃是一种缺乏民主的方法,它会磨灭人的个性,对教师的发展极不公平。毕竟名师的数量有限,如果都给了那些被“烘干”的人,其他人就少了,甚至是不可能有了。在这样的学校中,大部分教师就没什么积极性可言了,只有那几个正在被“烘干”或将会被“烘干”的人才情绪高涨,激情澎湃。而采用“晒干”的方法就不同了,它能让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在同一平台上享受阳光,进行公平的竞争,凭自己的本领和努力说话,冒尖者一路独领风骚,落后者奋起紧紧追赶。在这样的学校中,处处可见生机,人人充满活力。
其实,一所学校的师资建设工作,是以“烘干”为主,还是以“晒干”为主,反映出的是该学校管理者所秉持的不同观念。要我看,采用“晒干”的方法,才比较符合正在积极倡导的科学发展观——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讲究科学的决策,采用科学的方法,统筹兼顾,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建设更应该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以,培养教师不能心急,而需要耐心等待;不能拔苗助长,而需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投机取巧、强行雕琢,而需要诚心诚意、顺应人性。一句话,为了学校的长远利益和长足发展,在师资建设上,我们应该少用“烘干”,多用“晒干”。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