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角色动画的教学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
2009-01-18柴兴祝
柴兴祝
摘要:本文从Maya角色动画的教学实践出发,以动画原理的试验求证和扩展应用作为教学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论述了以动画创作流程为主线的教学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课题研究;教学实践;创作流程;研究小组;展示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数字动画艺术领域,三维动画作为动画行业的组成部分和前沿领域,在全国各地院校得到重视和发展。Maya软件是制作三维动画艺术作品的首选工具,也是三维动画艺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如何培养兼具技能和创意的动画人才已成为各地教育机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三维动画是动画艺术发展的新领域,Maya动画教学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都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还未真正形成一套完整缜密的教学体系。在各院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单独将角色动画教学内容作为独立课程和实践研究的情况很少,大多是将角色动画作为动画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只占用一定课程学时,不足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和深入研究该领域的专业技术和创作手法。而角色动画是三维动画的核心和灵魂,广泛应用在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相关领域,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2教学课题研究与实践的学科基础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探索,在角色动画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以动画创作流程来开展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讲授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中,角色动画课程前需要安排角色设计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三维角色设计是角色动画设计课程的必要基础(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在具备故事板、动画速写与动画表演、动画运动规律等课程知识后,才能更好的开展角色动画课程内容的教学。角色动画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控角色动作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进行训练,包括各种角色姿势设定、各种动作行为、动作目的、人物性格表达、情绪表达、表情动画、口型动画、多个角色混合表演、动作捕捉及数据加工、毛发服装处理等。
3教学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动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动画行业技能型创新人才。课程教学内容只有紧贴行业岗位需求,才能够解决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但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仅仅课程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将教学课题研究内容导入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角色动画(Maya)的教学课题研究属于应用型研究,以角色动画原理的探究和实践为起点,培养学生自主探求动画理论和动画创作理念的能力。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是迪斯尼12条动画原理的实验求证和扩展应用,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动作行为的差异性与行为人性格心情的关联。研究内容包括挤压与拉伸、预备动作、布局布景、连续动作与关键动作、跟随动作与重叠动作、渐快与渐慢、圆弧运动、第二动作设定、固体建模配置、夸张动作表现、角色动作性格表现与视觉风格、卡通动作与真实动作混合等(如图2所示)。
由于教学课题研究涉及动画原理比较多,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一定挑战。因此,在课题研究中遵循了以下研究方法:
(1)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根据个人特点进行任务分配。小组成员间分工协作,分散难度和工作量;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对总课题进行分步研究,精选一部分子课题加以重点研究;小组之间的人员搭配要注意高中低不同专业能力的学生分配,课题研究内容的安排也采取难易结合的方式。
(2) 培养研究小组内专业能力强的同学作为课题研究骨干,负责小组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取长补短,带动小组成员专业能力的共同提高。
(3) 加强不同课题研究小组之间的交流次数,让不同研究小组之间进行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以便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给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同类院校相同专业课题研究和教学成果的交流,经常性开展课题成果观摩、点评活动。
教学课题研究倡导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其目的是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寻求构筑师生互动,调动学习兴趣,启发独立思考的教学新模式;应用提问、辩论、体验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动画原理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独立创新思维和协同合作能力。同时,教学课题研究能够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
4教学实战流程与内容设定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导入教学课题研究内容,以创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程教学培养工作。角色动画(Maya)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骨骼系统的设定与装配、模型绑定与蒙皮、角色动作设定与调试、角色表情设定与调试等方面(如图3所示)。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重点难点技能培养阶段、课题研究与主题创作阶段。贯穿这三个阶段的是单线创作流程教学内容,其流程是:角色设定文字稿→角色设定美术稿→角色典型特征动作设定→角色典型表情设定→角色基本走路动画→写实角色不同情绪的走路动画→卡通角色不同情绪的走路动画→角色基本跑步动画→写实角色不同情绪的跑步动画→卡通角色不同情绪的跑步动画→角色动作重心表现(走平衡木动画、跳马动画)→跳跃动画→角色与道具之间的互动(挎包、拄拐、推拉重物等)→肢体动作表现(手、手臂、肩部、臀部、脚等)→脸部表情设定(口型、眼睛、表情、发音)→完整的角色动画表现(角色动作、表情动作以及道具的动作合成)→多角色动画表现。在动画创作流程教学模式过程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会有相应的视频教学录像进行教学辅助,以便学生能够随时复习巩固,或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能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进度。
在教学实践内容的设定方面,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根据创作流程教学内容进行动画知识点的训练。为提高学生对动画的理解和兴趣,首先进行设置弹力球的不同情绪姿态动画的课题研究。课题通过弹力球来表现出兴奋、害羞、愤怒、思考、厌恶、恐惧等各种不同的情绪和状态,通过给角色摆出不同的动作姿态,来训练学生的动画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具备基础的动画操作能力后,将进入动画规律的实践阶段,概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在基本走路动画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走路动画的基本原理,学习多种风格走路动作设定、人体重心转移、胳膊与异侧腿的平衡等内容。通过课程实训,学生能够熟知连续动作和关键动作的动画原理,并将其运用到走路动画中。在角色走路动画训练阶段,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抽签形式让学生模仿动画角色夸张动作的表演(有相关动画影片参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讲述如何在动画中表现角色的性格与特征,如何确定出关键帧姿态(pose),结合相应的时间调节节奏(timing),对时间量进行精确的控制,给动画角色表演增加情感和意图。要求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预备动作动画原理,能够使用动画摄影表、时间线和曲线编辑器等工具调整预备动画姿态和节奏。
(2) 在跑步动画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跑步动画的基本原理,学习胳膊摆动的幅度与异侧腿的平衡、重心的位置、肢体主次的带动与跟随等。通过调整跑步动画来熟悉身体各部分动作间的协调,同时创建第二动作以增加角色感染力。在卡通角色跑步动画训练阶段,运用不同的帧数或相对较快节奏的时间,结合特殊或夸张而有趣的关键帧姿态,来创作出非写实的跑步动画。跳跃动画的训练则让学生理解身体直线与曲线的反差,能将跳跃动画做到更富有弹性,加深对动画基本原理(如预备动作、跟随、重叠、挤压与拉伸等)的理解和掌握。
(3) 在学习角色与道具之间互动创作阶段,学生将学习角色重心在动画中的转移,角色在运动中的重量感表现,并能合理地运用关键帧姿态调节道具和物体的互动关系。而拉动重物、推动重物以及将某重物拿起的练习,是让学生体会并掌握动画中物体的重量感,并将重量感的设计融入到动画制作中。学生通过动画创作体验运动范围的调整对动作夸张程度的影响,学会增加动画感染力的创作方法。
(4) 在肢体动作表现训练阶段,学生将学习通过肢体动作来展现角色不同情绪和心情。肢体动作是“身体的语言”,是表现动画细节的地方。掌握了用动作展现角色心理和内心变化的创作技法,就可以使角色在没有面部表情的情况下,也能准确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觉。在教学中,会安排学生在动画中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角色在喝到不同味道饮品时的不同感觉,比如表现甜蜜、酸涩、苦楚等感觉。在走路动作方面,通过对胯骨部位的不同设定和表现,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走路状态,从而制作出体现角色性格的走路动画。而通过对角色脊柱、重心位置、肌肉和重量转移的调整,则能够完成角色自然逼真的复杂行为动作。而对于角色在走路时手臂运动规律的理解,可帮助学生通过对角色手臂及双手的细节调整,将角色走路动作表现得更加逼真,双手的动作也更加协调、生动。
(5) 在角色脸部表情设置阶段,要求能够通过脸部表情准确反应出角色真实情绪,并要注意口型和表情的相互对应,即掌握口型同步动画规律。角色的脸部表情设定,包括口型、眨眼、发音等。在教学中,课题研究内容设定为表现角色在听到不同声音时的面部表情及口型设定。而对于多角色表情及动作设定,能够共同表现出身处不同场景时的不同感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角色间的互动,并能够通过这种互动展现出场景所要表达的情景意味。
经过以上阶段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动画原理和动画规律的基本内涵,在课题任务创作过程中,将动画理论的基本理解融入实践过程中,掌握常见角色动画的创作方法和制作技巧。
5教学效果与改进措施
经过角色动画教学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学生能够在角色动画艺术创作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立足于动画运动规律和相关动画创作原理,理论联系实践,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创作方法和理念,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打下扎实的三维动画制作功底。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安排丰富,课题设计新颖,体系结构较完整,理论深入,实践教学内容实用且针对性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教学中注重互动交流,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真正形成了教、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术氛围非常浓厚。
“角色动画”课程是训练学生动画观察能力、动画制作能力以及动画表演创作能力的专业课程,涉及从动画理论、运动规律、动画法则、概念、分析、设计,到动画设定、制作技巧、动作与情绪表达等专业内容。课程教学由基本动画原理开始,环环紧扣动画本质,直至达到角色动画的自由表达。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比如课题研究相关辅助训练和方法的缺失,教学实践内容过于繁杂,不够精炼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无法带学生实地深入各种社会场所进行体验观察,前期对课题创作素材收集的要求不够等。因此,课程教学不仅仅包括教学实践中的分阶段动画训练,还要有专门针对课题研究的辅助训练,加强作品交流和学术点评,使学生更全面、更专业的掌握角色动画创作方法。
6结束语
在角色动画教学过程中,教学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精彩的角色动作设定是能吸引观众且令人记忆深刻的。课题研究的动画原理是做好动画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动画的精彩程度,避免平庸无趣的动作设计。在课程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明确了角色动画创作的任务是要赋予角色生命,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动作或是靠某些技术手段(如动态捕捉等)来制作动作,角色动画应该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诠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明确了教学任务和课程方向,在教、学、研的互动中教学相长,互通有无,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三维动画短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 动画运动规律和时间掌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贾否,王雷. 动画运动:规律•原理[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 孙聪. 动画运动规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