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恰同学少年》的教育意义

2009-01-18武月刚

科教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启发大学生教育

武月刚

摘要《恰同学少年》是一部以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求学经历为主线的红色励志剧,剧中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理想信念和爱情故事对教师和学生都有重要启发和教育意义。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教育理念,淡泊名利、为国育才的责任意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学习的楷模;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健康向上、纯情自然的爱情理念是大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恰同学少年》 大学生 教育 启发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红色励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通过唯美而又现实的手段,向观众诠释了杨昌济、孔昭绶、徐特立、黎锦熙、袁吉六等老一辈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青年学子们在湖南一师读书立志的峥嵘岁月。整部电视剧充满了昂扬的激情斗志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突出了素质教育引导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对当代教师和青年学生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

1 《恰同学少年》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在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中塑造了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形象: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立志教育救国的孔昭绶,学贯东西、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为国育才的杨昌济,还有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一大批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教师。《恰同学少年》中的许多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其中最有启发意义的有以下几点。

(1)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在《恰同学少年》突出表现在孔昭绶校长的身上。面对偏科极为严重的毛泽东,孔校长没有维护当时的教育部部颁条例,而是大胆革新教育制度,改变考试和评价体系,使教育体制更加适应于培养人才的需要。在致力于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孔校长还鼓励学生办夜学、搞军训,开创了教育与社会相结合、教育为社会服务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先河。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学习。

(2)淡泊名利、为国育才的责任意识。“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是杨昌济的理想信念,也是一师老师们践行的教育理念。为了引导和培养毛泽东、蔡和森等“柱天大木”,辞官不做、本想辞去一师的聘请,省出时间著书立说的杨昌济转而接受了聘请并倾心致力于对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的教育和引导;孔校长为毛泽东特别开放图书馆提供学习条件,为毛泽东等人参加高层次的讲座提供机会,徐特立、黎锦熙、袁吉六、方维夏等与力主开除毛泽东的校长据理力争,孔校长为了激励学生的爱国行为而被通缉;杨昌济在课外教毛泽东《伦理学》,告诉他求学先做人的道理。一师老师们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思想给目前教育界为了名利勾心斗角的“精英”们和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理念上了很好的一课。

(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针对毛泽东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特性,一师的老师们对其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使毛泽东的各种潜能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针对毛泽东爱开夜车学习的特点,孔校长给了毛泽东校图书馆的钥匙,允许他随时进入学习;针对毛泽东爱好学术讨论的优点,孔校长想办法给毛泽东、蔡和森搞到了参加岳麓书院讲座的门票;针对毛泽东等成立读书会相互交流的要求,杨昌济利用业余时间免费倾心指导;针对毛泽东假期不回家无处住宿学习的窘境,杨昌济把毛泽东带到自己家中,为他提供生活条件和精神食粮;针对毛泽东对袁老师“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的教学方式产生误会而固执己见的错误,杨昌济更是采用欲擒故纵、循循善诱的方式使毛泽东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针对毛泽东作文锋芒太深、固执己见的缺陷,袁吉六采用不断压低分数的方式促其自省,毛泽东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又细心指导并把自己的家藏图书借给毛泽东。 正是一师老师们的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才使性情秉异、特立独行的毛泽东的各方面的才能得以全面发展,造就了一代伟人,栽就了“为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立自强的天空”的“柱天大木”。

2 《恰同学少年》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启示

很长时间以来,以宫闱斗争、三角恋、婚外恋等为题材的电视剧占据了影视相当一部分市场,而青春剧以韩剧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成了一大主流。《恰》剧的开播似一道闪电荡平了阴郁、消极、低靡之气,又似一缕明媚的春光,使人看得眼前一亮,浑身舒畅。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红色励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所反映的正是毛泽东等一代热血青年求学时期的火热生活,它使我们沉思,青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理想和气魄,青年的热血应该因什么而沸腾,谁最应该成为青年的偶像。剧中的毛泽东和当代青年大学生年龄、身份等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恰同学少年》的播出也有利于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和启迪。

(1)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少年时期的周恩来以“为中华之崛起”的豪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而《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同样使爱国青年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一群少年学生在毛泽东的引领下齐声朗诵梁启超先生《中国少年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相信每个在镜头面前的人都会为他们的朝气和力量所震撼,更为我们是一个中国青年而骄傲!这是一种久违的青春的激动,是一种充满理想的精神追求!诚如毛泽东在《明耻篇》中所提的引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54页)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多么铿锵有力!是誓言也是志向。是热血青年,就应当具有报效祖国的壮志;是莘莘学子,便应该担负起治国救国的重任。但当前的有些青年在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却交了并不令人满意的答卷:据2007年3月20日的《娱乐信息报》讯,国家为了海归学子开通绿色通道又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即使这样,“海外留学回归学子还不到30%”。对于这一问题曾有人搞了一个网络民意调查,七成以上的人认为是“国耻”。

(2)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剧中的毛泽东穿着露着脚趾的布鞋,蔡和森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作为老师的徐特立则穿着布衣草鞋,和学生一起吃学生食堂,特别是为了一个窝头,校长召开师生大会,开展爱惜粮食、艰苦朴素的教育。而如今,我们的学校食堂被丢弃的馒头剩菜到处都是,去年还报道了“某高校食堂一年倒掉百万元”、“剩饭族拥进校园食堂”的事件,有些同学像剧中爱好虚荣的刘俊卿一样在生活上搞攀比:比衣服、比头型、比手机……在学习上却没有目标,生活中则没有理想。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大学生观看《恰同学少年》,引导学生学习剧中人物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3)健康向上、纯情自然的爱情理念。当前,爱情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时尚,当然,描写大学生活的青春剧也离不开爱情,在《恰》剧中也有男女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陶斯咏对毛泽东的大胆追求,向警予、蔡和森的相互欣赏和鼓励、赵一贞对刘俊卿不明是非的痴情、王子鹏对丫环阿秀的真情等等。但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当代青年的疯狂和迷乱:他们显露的是纯净的眼神、朴素的语言和崇高的志向,牵动他们的是志同道合的信念,忧国忧民的理想,而毛泽东制定的“三不”政策其中一条就是“不谈男女之情”。令人忧虑的是当代青年学生恋爱越来越趋于低龄化、庸俗化,相当一部分青年是赵一贞、刘俊卿不分是非的爱情观,甚至有些女大学生发出“我现在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钓金婿”的言论,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最近竟然有女大学生毕业前在公告栏贴出10万块钱卖青春的广告,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是什么导致了现在某些青年的价值观和爱情观的扭曲和错位?为此,《恰同学少年》中的爱情理念更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对象。

《恰同学少年》是一部红色励志剧。无疑,以毛泽东为首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青年才是我们当之无愧的偶像;所有的青春剧都是要求时尚的,那么《恰》剧就是一部最靓丽、最时尚的青春剧,它揭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青春和潮流,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猜你喜欢

启发大学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穷也兼济天下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