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剪纸艺术历史寻踪初探

2009-01-18

科教导刊 2009年14期

陈 洁

摘要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它在华夏民间经久不衰,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它的历史发展共分为以下几部分:剪纸探源、六朝剪纸、隋唐剪纸、宋元剪纸、明清剪纸。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探源 剪纸历史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刻纸,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早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载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在中国众多造型艺术中,剪纸艺术直接影响了如葬礼使用的“糊纸扎”、皮影戏的道具、粘贴画、麦杆画、农民画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剪纸艺术的滥觞。鉴于剪纸艺术的众多艺术魅力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和总结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

1 剪纸探源

考古材料证明,剪刀发明于纸之前。1972年在北京昌平县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把随葬铁剪,是“8”字交股形。1953年在湖南长沙出土过两股分离、中间带轴的铁剪,这是五代时期的产物,与现在的剪子一样了。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当然是在纸产生以后。中国在世界上有剪纸艺术故乡之誉,与中国是纸的故乡不无关系。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初期)的古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原始的纸。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

2 六朝剪纸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剪纸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南北朝时期作品。目前发现最早的古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的五幅团花剪纸,分别是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对马团花、忍冬纹团花和菊花形团花。因为当地干旱的沙砾才使1500年前左右的剪纸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

3 隋唐剪纸

剪彩为人贴屏风—— 这本是民俗活动,在唐代却成为皇帝立春的礼仪制度。孙思邈《千金月令》载:“唐制,立春,赐三省官彩胜各有差。”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4 宋元剪纸

宋代剪纸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东京梦华录》载:“凡孕妇入月,于初一日父母以银盆或绫或彩画盆盛秸一束,上以锦绣或生色帕覆盖之,上插花朵及通草贴罗五男二女花样,用盆盆装送馒头。”这种随礼品剪制的通草花样,可谓剪纸艺术中的“喜花”、“礼花”之创始。皇帝于立春之日赐彩胜的制度未废除且更加华贵。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些花纹很多就是剪纸的花样,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据元代《大德乐清县志》载:“星社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与众共赏,为民同乐。”也反映一般城镇的剪纸情况。

5 明清剪纸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以与人们日常生活节庆相结合,比如走马灯,皮影戏等。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明清剪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受文人画的影响,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以至能在乡镇市井中广泛流传,达到雅俗共赏的程度。清代剪纸流传下来的不少,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室内顶棚和宫室两旁过道壁间均用白纸衬托出黑色龙凤双喜的剪纸图样。

综观剪纸艺术的发展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彩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参考文献

[1] 朱鹰主.中国民俗文化——剪纸.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6.

[2] 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

[3] 中国民间美术——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