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审美教育影响的探讨分析

2009-01-18张海燕

科教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探讨分析审美教育马克思主义

张海燕

摘要我国的审美教育建设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对我国审美教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审美能力的强调给我国审美教育以深刻的启示。同时,我国审美教育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审美教育 探讨分析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新的世界观、美学原则和教育理论,为科学的美育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文艺教育与审美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进步的。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文艺教育和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80年代开始,随着美学热的兴起,文艺教育和审美教育得到了重视与发展。1980年6月起,召开了多次全国性或地方性的美学、美育会议,强调了审美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突出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审美教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艺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文艺教育与审美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①

2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审美教育的影响

2.1 哲学方法论的继承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烈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教育理论也是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审美教育是人类全部活动的一部分,不能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谈审美教育。对于我国审美教育理论来讲,应该向那些直接影响人们审美发展的具体问题深化,向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充分发挥其指导现实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人的“异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同样,面对当代的审美教育问题,尤其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发展等带来的一些问题,应该具有批判的眼光。②

2.2 审美教育观的影响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成为我国探索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审美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制定,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等一些问题,都是沿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思考。审美教育的核心问题几乎都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关。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想来培养人,发挥人的各种潜能,使其健康成长,并具有创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协调关系的内在动力、能力和自觉意识,是社会主义审美教育的任务和积极取向。马克思在审美教育方面的贡献,不仅在指出了审美感官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而且指出了审美感官受社会存在制约的特殊性和阶级性。曾繁仁提出了“审美力”的概念。审美力概念是在与认知力、意志力的和谐共在之中才能存在的。审美力的概念与智力、意志力的概念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个体人格世界。曾繁仁认为以想象力为重要内涵的审美力,是健全发展的人的特定心理结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型人才在智力结构方面所不可缺少的要素。③当代美育理论与实践只有从审美力范畴展开,把培养审美力作为促进人的想象力丰富化的根本途径,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当代人文价值内涵,协调现实中人的情感心理,进而实现人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命和谐。

3 我国审美教育理论的拓展与深化

3.1 审美教育的当代视野

(1)审美教育领域的扩大与方法的多元化。当代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扩大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存状态,人类的生存环境等等。我国是个多元的社会。在审美教育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回到哲学的马克思。同时,也要不断吸收各种哲学方法,如生存论、生态学等等,吸收更多的理论资源。这些方法也在不断拓展文艺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研究。

(2)审美教育面临着大众文化、视觉文化等的挑战。当前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人们的审美教育观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对待大众文化的问题上,简单的否定和一味的赞扬都是不可取的。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既不是狭隘的宗派学说,更不是纯经验性的观点,而是要解放全人类的理论,因此它要批判地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审美文化。面对当代社会现实,许多学者提出当代文艺教育与审美教育应该有强烈的批判意识。王德胜指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有着感官化、形式化、物欲化、商业化等等消费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活动中的形而上意味和理性主义内容,使传统审美教育所诛求的精神价值的绝对性被欲望满足的绝对性所取代。”①

3.2 审美教育理论的深化

(1)审美教育本体的深入探讨。在审美教育的本体也即美育的本体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把审美教育定位为一种情感教育。当然这种情感教育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情感,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我国当代对这一问题做了新的探索。情感教育的规定性。历史上出现过知识教育说、美感教育说、艺术教育说和情感教育说。我国当代学者倾向于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区别于德育、智育,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区别与认识情感、道德情感、宗教情感等,审美教育是一种审美情感教育,具有形象性、自由性等等特点。有的学者从三个方面阐述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特征的感性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以潜移默化为方式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塑造自我的生命教育。④⑤⑥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代演化。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作为审美教育和革命实践活动共同的终极目标。文艺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要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制定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且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审美教育在我国当代已发展成为对整个人的教育。“美育可以说是在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上的人格教育,是在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上的素质教育,是在提高生命质量、人生价值的人的终极关怀上生命教育。” ⑦审美教育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国我国制定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弥补了其不足。在四者中,审美教育对其它三者具有辅助的功能。李泽厚提出审美具有“以美启真”、 “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功能。⑧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共同完成全面教育的任务。素质教育的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而提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审美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着相当重要地位。文艺教育与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心理的建构。马克思从劳动、实践、社会生产出发,谈人的解放和自由,把教育建立在这样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当代美学家滕守尧从多方面阐述了美育对于形成人们健全、协调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人类自身人格方面的巨大能动作用,鲜明地提出了“美育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的观点。⑥滕守尧对审美教育理论中基本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其中重要的是审美心理的描述与建构。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包括艺术欣赏力和创造力)。审美心理结构的建设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二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三是培养透彻的理解力。

同样,审美心理的建构也有助于人类文化心理的塑造。这种文艺教育与审美教育能疗救“人性”的异化,实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统一,功利与超越的融合统一、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统一,最终实现人类文化心理的塑造。

注释

①王德胜.当代我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济南:文史哲,1996(6).

②黄宝富.让美走在自由之前——美育本质的一种看法.浙江师大学报,1998(2).

③曾繁仁.走到社会与学科前沿的我国美育.文艺研究,2001(2).

④李田.再论美育的本质.教育研究,2004(11).

⑤李田.21世纪的美育理念.我国教育报,2002(1).

⑥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⑦杨恩寰.美学引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⑧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探讨分析审美教育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探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析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