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效率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2009-01-18杨韦韦
杨韦韦
摘要:历史是丰富多彩的,这要求历史教师要改进教学教法,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中,进行研究和探索。将“死”知识讲活、教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乐中解惑、乐中求学,达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效率;情境教学;历史课堂;学生兴趣
历史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不是一个个僵死知识点的累积,因此,教师应该尝试使用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尝试利用情境教学法激活历史课堂,提高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激发学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如在讲“巴黎和会的召开”时,对巴黎和会上的三巨头我这样介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是第一流的资产阶级政客,老谋深算、精明干练、因其语言流利、能言善辩而荣誉“狐狸”之外号;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政治手段狠毒,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博学、善于辞令而享有“百灵鸟”之称,但其一碰到“老虎”和“狐狸”,顿时变成了又聋又哑的唐吉诃德。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将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如讲一战时,学生虽有兴趣,但因记忆内容多,线索复杂,感到知识混乱,为此,我将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制成了课件,将战争的几个阶段和几大战场非常醒目地给学生演示出来。这样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示了大量的信息,富有创意的画面设计、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兴趣盎然,在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讲解语言要精练且富有情感
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是课堂教学语言精练最基本的条件和前提。辞切而意名就是用词准确、合乎逻辑、表意明确、通俗易懂。只有辞切,才能意名。历史的概念和术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有半点随意性。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不能讲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就不能讲成扫清了障碍。割香港岛给英国,不能讲成割香港给英国等等。
另外课堂讲解还要做到言简而情真。对活泼好动、反应灵敏、情感丰富的中学生授课,使他们听得清、听得懂只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感人肺腑。为此,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的思想内容,在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面前,表明自己爱憎分明的态度。在课堂上,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要善用故事或幽默,增加教学的感染力
在历史教学中,无论是一个巧妙有趣的故事,还是一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从而对提高教学效率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在讲述“破袭战”的内容时,可以引用赵本山小品《三鞭子》中的台词——“我就是当年这里挖坑游击队的队长!”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掌握知识点。另外,我们还可以联系历史电影或者小说,如在讲火烧圆明园时,可以引用法国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的:“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筐萝装满,然后他们手拉着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一段文字就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拟人化、形象化,使学生铭记于心,然后教师再顺势利导,培养学生们爱憎分明的情感,使他们勿忘国耻。
四、巧用快速记忆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面对每节历史课堂两千左右文字内容的讲解,我们要巧用一些口诀、对联或者歌谣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学生很难一下子记住名称和位置,我们可以用“天约(《天津条约》)开放十口岸,南(京)镇(江)汉口加九江,沿海营(口)烟(台)加上汕(头),岛上还有琼(州)、台(湾)、淡(水)。”等这样的口诀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史实。讲到四大家庭对人民的掠夺时,可以用当时流行的一句民谣“民国万岁(税),天下太平(贫)”来形容;在评价宋教仁时,用孙中山先生的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深刻地体现宋教仁为捍卫共和宪政而献身的精神,让历史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五、课内外有机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双边作用
如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我结合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并对二者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所在,进而认识到当前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人民群众支持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将综合性、开放性内容进行切入与渗透,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达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师能够时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我坚信灵动的历史最终会鲜活地浮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活”在学生的脑海里,并永远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课程·教材·教法》
2.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