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诵读,让思想的火花在琅琅书声中绽放
2009-01-18刘凌燕
刘凌燕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朗读能力是学生形成其他各项语文能力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促进作用。朗读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非常简练而直观地给我们道出了读书对理解文章内容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读懂文章,朗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课文不是单纯地把静态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让朗读成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朗读要有明确的目标,且目标设计要有层次
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上,朗读课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朗读,不是简单的认字,应有明确的目的,且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应设计不同层次目标的朗读要求。我认为,可分为“初读——细读——赏读——诵读”几个过程,每一过程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都有不同的朗读要求。
1.初读——初步了解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读时带着几个简单的思考题,如: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人或叙述了什么事?文章是以什么为记叙顺序的?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自由读,不宜大声读、齐读。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应注意巡视,特别关注平时朗读水平较差的同学,及时纠正其错误读音,并把同学们容易读错的字整理,板书在黑板上,集体正音。
2.细读——整体把握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可在默读基础上采用教师范读、磁带朗读、或集体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边读边思考文章的层次结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此时,则要求字正腔圆,注意感情基调。
3.赏读——体味重点
赏读既是对课文中重点、关键的语句的体味,更是对整篇文章的情感的正确理解。把握了文中的这些关键语句,就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随着理解的一步步深入,还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出作者的心声。这一阶段的读,是朗读中的重头戏。因为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在读中就可见一斑了。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朗读指导。一堂课中,情感的高潮部分、精彩部分也就在这一环节呈现。
4.诵读——熟读成诵
诵读,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语文教法的精髓之一。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在认真朗读文章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陶冶了精神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也增强了鉴赏与成文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朗读的一个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都有所侧重。同时,在诵读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1-2年级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5-6年级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7-9年级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对学生来说,熟读成诵是语文学习中非常必要和重要、不可缺少的,积累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个人语言,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大有裨益。我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辉煌灿烂,有许多值得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二、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以激情点燃课堂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不同形式的朗读各有其效果。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帮助他们正确地朗读,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可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常见的朗读形式有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还有同学们很感兴趣的分角色读、引读、配乐读、演读等。根据不同的文章题材和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精当的设计,充分发挥出朗读的魅力,呈现出作品的音律美、神韵美。对那些情感细腻丰富的文章,可采用配乐美读的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就是一篇非常适合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文。教师可以课前作好准备,为这篇课文挑选一段合适的配乐。首先,可以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教师在配乐中进行范读,边读边结合课文内容告诉孩子们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读,或者让孩子们在听读时从老师的语气中领悟文章的感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在如痴如醉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从童年的内心独白到少年的青春宣言,从轻柔地诉说到激昂地誓言,读出诗中“山”和“大海”的意象,读出诗人的不懈追求。对戏剧、小说、童话中人物对话较多的段落,可采用分角色演读的方法。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表情,加上不同的语气,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把握。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就可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百姓等角色,演绎那一幕荒唐的闹剧。
总之,只要教师能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根植于课文这片“沃土”,紧扣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朗读环节,科学地加以朗读指导,让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激情诵读,潜心体会,就能做到声情并茂,让思想的火花在琅琅书声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