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危害性

2009-01-18许渭生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对策

许渭生 杨 仑

摘 要:网络依赖会导致人的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人际交往受阻、交 感神经失调。大学生是网络依赖的易患人群。造成网络依赖的原因涉及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网络依赖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带来负性影响。为预防大学生网络依赖的产生,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正确性,二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可靠性,三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网络依赖 行为动机 对策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动机分析

面对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区分“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大学生网民的不同并不是仅仅指他们每周上网的时间,而是强调他们在网上利用时间的方式。“非依赖性”大学生网民大部分时间用在直接发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上;“依赖性”大学生网民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互联网同步通信环境中,如聊天室和多用户网络对抗游戏。据了解,大学生网民绝大部分属于“依赖性”上网者。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大学生做出这样的行为呢? 归纳起来,大学生的网络依赖行为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实现需要之驱动。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大学生有很多需求,但现实不尽人意,这些需求在网络虚幻世界里能轻易地得以满足。比如,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学生往往会选择上网以求得暂时的解脱。他们在虚拟网络世界获取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比现实世界要多得多。而这种感觉又会强化他们的网络行为(特别是网络游戏),使其沉湎于此而不能自拔。

(二)心理宣泄。

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这给大学生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此方式,他们可以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从日常的精神紧张中解脱出来。因此,网络极易成为许多大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上网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一种方式。他们或到QQ聊天室向网友倾诉自己的不快,或到对抗游戏里冲杀一番。这如同人们喜欢唱卡拉OK、听摇滚乐、喜爱足球一样,是因为可以通过尽情的呼喊、喧闹发泄心中的郁闷。

(三)娱乐心理。

网络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目前的文化和娱乐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网络媒体把文字阅览、画面浏览、和声音玲听融为一体,将欣赏者的各种感觉全方位打开,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获得多感官的刺激,让人体验到心跳、体温、眩晕、紧张等微妙的心理变化,达到真正的审美通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网络传媒具有的这些特征和功能正好和大学生具有的好奇、浪漫、喜欢惊险刺激,对新事物、新知识反应迅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心理特征相匹配。因此上网冲浪成为他们业余休闲的重要形式。

(四)自我价值感。

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渴望友谊和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但由于社会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部分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使其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而网络为这些学生满足自己的价值感提供了便利。通过网络,他们还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资料通过超时空的、双向的、多向交流的网络传媒让网友或其他的网络受众认识和了解。通过这种交往,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得到确立,自我评价也会提高。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即自我价值感得到体现。

(五)情感表达心理。

通过上网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以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为要素的广义的人类之爱,是一种潜藏在大学生网民内心深处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通过与网友的交往可以使他们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对的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感。在网络里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聊天、建立个人主页、网恋和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及见解。在大学生的聊天中,聊的最多的话题是爱情和友谊。他们在网络里绝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无论爱好兴趣是什么,总有许多人在“虚拟社区”里相互交谈、互相倾吐着秘密。

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危害性

大学生正处于心身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成人感增强,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还相对较弱。面对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工具,多数学生爱不释手,不少学生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神奇的网络世界,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对目标的选择无所适从,继而迷失方向,时间也很快从手指间流逝,离开网络才感到上网学习、查资料的初衷原来都没有实现。

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情感萎缩。

网络虚拟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得某种莫须有的交流成就感的机遇,这种交流是广泛、安全、隐匿的,契合了大学生们坦露情感又惧怕情感受伤的心理。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更多的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便在所难免。

(二)思维狭隘化、被动化。

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在于太过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相应地,关于责任、义务和生计等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涉及太少。但是,大学生对大干世界的认识,除却感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视觉来审视,而网络忽视了这方面的锻炼,导致大学生个体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尤其缺乏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抽象本质的精神。

(三)沟通能力退化。

网络毕竟是一个冷冰冰的框架,它传递信息的媒介只是一些简单的代表符号,大学生交友的网络化缺乏表情、手势等丰富的肢体和身势语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许多大学生往往是上网时情绪高度兴奋,下网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所以,网上交友的大红人也许会在现实社交中存在极大的困难和障碍,这是愦憾,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四)易受到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历史教导我们,任何事物即便是新生鲜活的事物,都无法逃避糟粕的阴暗面,以高科技为背景姿态出现的网络亦不例外,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颓废的内容,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阶段,心理上对新新事物都会有强烈的猎奇欲,所以,常常对事物的辩别力和判断力不足,极易导致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进而无法把持自己,造成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对策

从上可知,大学生的依赖性网络行为与动机具有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既有内隐的如自我实现、宣泄、获得自我价值感,也有外显的如娱乐、探索和尝试新生活。但总的看来都与大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成长的环境有关。面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及其危害,笔者拟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正确认知网络。

夸大网络的功能并进而认为网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或认为网络是导致个体自我迷失、人际关系虚假性、社会秩序章乱的症结而否定网络的作用都是错误的。大学生只有对网络树立正确的认知,才有可能正确地面对网络,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准确把握自我,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处理好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关系,避免网络依赖心理的产生。

(二)加强自律与自我管理。

过多地沉迷于网络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一种退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淡化,它不仅不能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正在面临的现实问题,反而会更多地产生自我迷失,生活重心丧失、人际沟能障碍,产生非理性的甚至是反社会的行为。一个缺乏自律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自尊自重的人,也是一个不能获得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人。大学生应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规律,控制上网时间。同时,要勇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积极面对现实,应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从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

(三)进行必要的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是社会的缩影或反射,是一个“微型社会”,因而它为网络心理障碍者提供了一个人际交往行为训练的练习场所。在团体相对安全的氛围里,网络心理障碍者共有的或相似的情感、人类行为以及一些态度如对抗、恐惧、怀疑、孤立都可以被辨别出来并加以讨论;辅导师所提供的行为训练的理论与操作技巧指导可以在这里得到检验、反复练习和强化,这样健康的态度和行为更加容易习得和稳定下来,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四)改善网络环境。

良好的网络环境培育健全的人格,恶劣的网络环境造就有缺陷的人格。为了保障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优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首先,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其次,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这是优化网络环境的积极态度。再次,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改进高校教育与管理。最后,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一是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传播面广的优势,开设网上心理咨询;二是抓好学生上网的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虚拟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比较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确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强的网络心理障碍咨询方案。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许渭生.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7,01.

[2]乐国林.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 社会, 2001, 06.

[3]李金林, 周文文. 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1, 10.

[4] 薛小荣. 大学生对网络负面使用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社会科学, 2003, 04.

[5]江燕.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用户的心理因素及其调控.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0. 01.

[6]汤明. 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抑郁感和孤独感及其社会支持、网络依赖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7] 桑标, 贡哗. 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2001.05.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